讲座回顾|旅莫支部的互相批评与互相训练

       12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孙会修老师在海琴6号A324作题为《旅莫支部的互相批评与互相训练》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吉辰老师主持。

       1921年底,中国旅莫支部依托中共最早的海外组织“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以下简称“东大”)建立,共有约500名党团员接受其训练,孙老师指出旅莫支部对早期中共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旅莫支部的训练体系中,互相批评极为关键。

       简单介绍了东大的相关情况之后,孙老师提出了四个核心认识。

       一、无处不在的互相批评。

       孙老师开门见山说明了旅莫支部建有完备的互相批评体系,并表示中国班学生在东大受到的训练中,互相批评应该是最多的。党团员入学后,旅莫支部会第一时间让他们互相批评,其中小组批评是旅莫支部重要的互相批评方式之一,最为细致、全面。为避免漫无目的批评,支部要求日常批评必须按照规范开展批评,并做出结论。

       二、开展互相批评的原因及其工作机制。

       孙老师表示旅莫支部缘何如此重视互相批评,有其复杂的原因。第一,马列主义党建学说是旅莫支部开展互相批评逻辑起点。第二,在东大缺乏师资、中国班成员革命素养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支部极为重视批评的作用,要求所有人务必养成互相批评的习惯。第三,训练干部需要的系统考量。支部委员会认定支部成员绝大多数出身于“中国式的小资产阶级”,身上的毛病很多,需要持之以恒地与之斗争。

       三、违反互相批评情形及旅莫支部的应对。

       孙老师也表示在具体实践中,旅莫支部的互相批评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党、团员在互相批评的各环节出现反批评行为。为使互相批评落地,旅莫支部发出号召:革命者应站在党的利益上与同志的毛病奋斗。在这一设计下,批评虽来自一个个同志之口,却是在组织的名义下进行,本质上属于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党团员明确此点,往往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批评。

       四、互相批评的训练效果与干部鉴定。

       经过努力,每一名旅莫支部成员均重视并自觉参与互相批评,大多人能够承认自己存在“毛病”,能够持续改正毛病。经过互相批评,旅莫支部建立起纪律严格的组织,各种奖惩均得到实现。互相批评不仅是一个激发人才成长的机制,也是动态评价干部成长效果的机制。

       讲座最后,孙老师指出在东大中国班,党团员对外相对隔绝,他们互相依存,有稳固领导团体,使高强度的互相批评得以有效开展。但此方法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却无法行通,最终导致旅莫支部被取缔。但1928年起,中共文件中开始出现批评与自我评价的概念。孙老师引导我们去思考东大中国班的互相批评机制对中共的批评与自我评价发展有何作用力,并鼓励我们去探讨此种作用力以何种途径产生。随后,在座师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