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我系邀请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蒋重跃教授做《怎样检验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概念衡文法”略说》讲座。这一专题讲座是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任课教师凌滟助理教授主持。

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蒋重跃教授亦担任编审工作三十余年,原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并兼任多种学术期刊编委。此次讲座,蒋教授即从编辑的角度讲授如何衡量一篇论文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
论文的外在质量承载于选题和行文规范。编辑主要从文章本体的学术史讲述,得知文章选题的来历,判断其是否是在总结、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并衡量文章有没有把这个问题在学术史的脉络上向前推进。行文规范则是指不同期刊对于文章格式的具体要求。
内在质量是衡量文章好坏更重要的指标。蒋教授瞄准“概念”意识,运用多则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研究对象的概念,作者应清晰讲解重要定义、限定研究范围;二是文章的内部结构,大小题目的分层、命名与承接应服从于概念,同时匹配合适、定量的材料。前者考察作者是否完全把握、充分理解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什么”是全文论证的起点;后者是论文说理的设计,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就要求了论文的必要内容和篇章结构。
学术论证是科学的、抓住概念的活动,而偏离概念则容易落入谬误。蒋教授提醒我们,不要使用修辞学的方法:以文字技巧编织“论文”。我们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事物的根本出发,围绕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展开说理。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打开它,看里面的结构是什么,从而找到确凿无疑的答案。这一过程即是给研究对象下定义的过程。以此为纲,我们对论证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应该紧贴论证需求,在对材料做好分类的基础上,从中选取,不必求全,但要尽可能扩大覆盖面。
“衡文”的词义是“评选文章”,蒋教授的“概念衡文法”是从概念的角度来衡量文章的好坏。资深编辑的视角拓展我们的视野,同学们就材料应用、文章可读性等方面提出许多困惑和问题,蒋教授结合丰富的实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讲座在意犹未尽的掌声中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