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侯树栋教授应我系之邀,在珠海校区教学楼H203为师生们带来了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33讲——中古欧洲与中古世界。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
侯树栋教授首先从宏观历史研究层面思考,提出问题、引出主题。全球化时代在激励历史学家从世界着眼,探究不同文化间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往往导致对其中共同结构和法则的忽略。现代文明在欧洲的率先发展,促使着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把欧洲置入以“现代”为中心的叙述框架,与此同时,也难免扩大了差异性,放大了“现代”视角下的某个侧面,扭曲了那段历史的基本面。因此,对于中古欧洲和中古世界,我们需要运用长时段的、宏大的世界历史的眼光进行再思考。
由此,侯树栋教授聚焦于中古欧洲研究,反思文艺复兴到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从文艺复兴以来,“中古”被逐渐确立为“现代的对立面”,以衬托出现代的种种属性。到了19世纪后期,一套新主流叙事兴起,中古欧洲变成为了现代不可缺少的“起源和前奏”。于是一系列的起源研究大量兴起,赋予历史某些侧面以现代的巨大意义。对此,侯树栋教授引述布洛赫、勒高夫等历史学家的批评,指出:在专注于“现代”的“历史起源”时,不应忘记两者的根本区别,要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去认识世界。同时,也不要将各个地区的差异绝对化,而忽略了中古世界内在的基本一致性。
侯树栋教授接着从“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这个概念的语义和内涵出发,引导大家关注整个中古世界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封建”一词,如今被认为是含义混乱、富有争议的,然而布洛赫回应,“封建”只是一个方便的标签或符号,内涵已经约定俗成,用以指称那个性质和结构上截然不同于现代社会的中古社会。因此,不论是布洛赫笔下中古欧洲的“封建”,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古世界语境下的“封建社会”,其揭示的正是中古社会的实质,具有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尽管“封建”一词出现了语义的混杂,但也不能够否认其实质内涵的科学性。我们需要在分析多样性的同时,从中认识到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中古社会所具备的诸如以农为本、君主制主导、贬低个体独立人格等根本特点。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侯树栋教授提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下看中古欧洲。其一,要避免从“现代”视角将整个中古欧洲同质化、固定化,而应回到历史的具体环境认识到中古欧洲本身是高度多样化的。然而这些特点,显示的是本质相同的社会在某些层面的不同表现。其二,12世纪及以后的欧洲站在了一个新的支点上,中古世界的各个地区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内部的、量变的,中古的历史并未出现根本性质的转变。总之,要警惕“后见之明”,避免以单纯的结果解释历史过程;还要运用好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诸多面向及其复杂关系。
讲座最后,侯树栋教授与师生们就王权与议会的关系、君主制的概念、欧洲经济中心北移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