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至15日,由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九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本届研习营以“闽粤·海洋”为主题,招收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亚太地区的45位文史哲及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学者,通过学者讲演、田野考察和文献研读的形式,在澳门、珠海、广州、汕头、泉州、厦门等地开展了为期12天的研习活动。
8月5日研习营开幕式在珠海校区举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滨下武志教授作了“海洋史研究的课题与方法”的开幕讲座。他从亚洲史研究的海洋视角讲起,启发学员们重视沿海地域、环海地区、连海都市三者构成的海域世界,从而探索海陆间新的地域关系,进行方法论的创新。当天下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院士以清代后期广东等地学人的涌现及其活动为线索,从地域文化切入思想史,剖析了地域学风兴起的深层原因。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介绍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蔡元培、林纾、蒋梦麟、张竞生等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言论和实践,引导学员从不同视角考察历史大事件,并关注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研习活动中,学术讲座与田野考察同步推进。受邀讲师有广东省社科院李庆新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程美宝教授、中研院史语所戴丽娟副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研究所宋钻友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副院长黄进兴院士、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陈春声教授,讲座学者们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从宏观视野到具体个案,汇通文史,超越畛域,为学员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讲演,并热情解答学员们的提问。
本届研习营的田野考察点遍及澳门、珠海、阳江、广州、汕头、泉州、厦门等地。研修期间,与会学者、全体营员前往海陵岛参观“南海一号”沉船考古现场和博物馆,一睹宋代海上贸易发达之盛况;在珠海鸡山村、淇澳岛、唐家湾的村落探访,学员们集中关注了明清沿海地区村落的成长、村际关系、庙宇与信仰的历史;在中山市梅溪牌坊、陈家大屋、孙中山故居的考察,令学员们领悟到了个人生命史与海洋、国家、时代洪流的密切联系;在广州,师生们共同瞻仰了陈寅恪先生故居,凭吊史语所旧址柏园,追寻史语所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前辈学者鼓励学员们要弘扬史语所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并继续加深两岸的学术文化交流。黄埔古港、北京路、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实地访学,让学员更深刻地理解刘志伟教授所强调的海域、帝国与世界体系的多维视角,从中透视广州城市文化长时段历程及其意涵。在汕头,漫步老城区,参观小公园、南生公司,夜听潮剧,营员们品读着近代开埠城市的社会变迁,体会近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在樟林古港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陈春声教授带领学员们访庙读碑、请教村民,追寻“六社八街”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村落历史的前世今生。
陈春声教授在樟林古港现场教学
由粤入闽,首站田野考察点是泉州开元寺,该寺保存着大量珍贵的碑刻和彩塑,当年海洋交通之盛况有迹可循。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灵山圣墓的考察让学员们体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参观也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该馆以古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通过展示各时期独特的海交文物,特别是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传播的文化遗存,再现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海洋文化。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合影
文献研读和分组讨论、综合报告是本届研习活动的重要形式。学员们分入六个小组,每组由一名田野导师和小组长负责带领考察与指导学习,通过讲座学习和田野考察,所见所感所思,进行讨论与汇报,由田野导师进行指导。学员们聚焦于信仰、人群组织方式、海洋贸易、女性角色、村落生长、城市空间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阶段报告中展示汇报各组研讨成果,进而展开综合讨论,从而为不同学科训练背景下的学员搭建知识交流与思维激荡的平台。
8月15日下午,研习营在厦门举行结营仪式。全体学员与田野导师分享了研习心得与收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对本次研习营作了精彩总结。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李孝悌教授为营员颁发结业证书,第九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圆满落幕。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