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杨荷应历史学系(珠海)之邀,在教学楼C301为我系师生做了题为“敞田制研究中史学与经济学的对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由刘志伟教授主持,系主任吴滔教授及三个年级的许多同学到场聆听,不少其他院系的师生亦慕名前来。
part.1
讲座的第一部分,杨荷老师首先结合示意图,为大家介绍了敞田制在形态、耕作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强调了敞田制在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杨老师从四种不同的角度,简要地罗列了几种在解释敞田制起源与存续的研究中有影响力的观点。其中包括:农业方面的“耕犁说”;社会方面的“平等主义”和“诸子均分制”;法律方面的“日耳曼人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延续”;以及经济方面的“为降低农业风险的土地分散化”与“为防止农户退出的条田分散”。这使得同学们对敞田制本身及其研究现状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part.2
讲座的第二部分,杨荷老师为在场的师生再现了计量史革命背景下经济学与史学的交流,以McCloskey教授的研究为主线介绍了如何通过计量史研究打破敞田制研究的壁垒。McCloskey教授的研究背景丰富,她一方面与史学对话,继承了布洛赫对于“土地分散化是农民的避险机制”的观点,并将此作为其假说的核心。另一方面,她将“效率”视角带入敞田制研究,通过计算圈地运动前后的租金改变来估算土地持有分散化所导致的效率损失。McCloskey教授的创新研究成果受到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计量史革命的后辈学者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part.3
讲座的第三部分,杨荷老师与同学们就“中国经济史学者该如何切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她建议中国学者借鉴敞田制的研究视角来开展中国的田制研究,思考中国存在敞田制变体的可能性。同时,杨荷老师还鼓励历史学系的学生们积极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打破学术壁垒,努力提高学术生产力。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就经济学与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历史学者如何运用计量方法等诸多问题提问,杨老师分别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在结束后,许多同学仍围绕杨老师就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场气氛活跃。
曹贤齐同学在向杨荷老师提问
当今的经济史研究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参与进来。在此大环境下,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越发的紧迫。随着学者们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相信开放包容的跨学科交流对话会越来越深入,共同为经济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