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金寿福:失传的知识和神的智慧——商博良之前西方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认知

       2024年11月8日下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历史学系(珠海)联合主办的“古代语言文字与古史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史研究”系列讲座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A326讲学厅举行,于中山大学南校园340栋直播。本次讲座主题为“失传的知识和神的智慧——商博良之前西方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认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寿福教授主讲,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李政主持,我系吴滔主任,万忠娟书记出席。

       讲座伊始,金寿福教授指出,象形文字是在西方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现代语言学诞生的大背景下得以破译,并提出了本次讲座的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探讨一个古代文明与承载它的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一个文明结束后,其的核心要素(如语言)如何被后人传承、利用和滥用;第三,西方学者有关于文字利弊的讨论,探讨象形、表音、字母等不同文字的优劣。

       金寿福教授表示,象形文字的创立,与物质世界存在一致性。古埃及人认为是造物主智慧神图特首先在心里构思万物,然后说出它们的名字。这些先于物质存在的符号不是影像而是模型,在造物主的心间生成,借助语言得到表述并最终成型。

       象形文字有三种名称,分别是圣书体、祭司体和大众体。圣书体被神圣地雕刻在石头上,因表图形而用于神圣的空间;祭司体被书写在莎草纸上;大众体则被使用于日常的文献中。

       圣书体文字更接近图画。在书写时,祭司体和大众体通常从左到右的横向连写,圣书体则可以横竖自由、变化符号。在圣书体中,单个象形符号为一幅画,几个象形符号结合则成为一幅独特的图象。在使用中,古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圣书体和祭祀体双轨制,并依据情景(而非效率)选择合适的书体。

       象形文字在演变过程中趋向复杂化。金教授提到,波斯征服埃及后,祭司集团失去了之前的特权。为了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有意让象形文字复杂化,以致后人认为其艰深神秘。

       象形文字最终被科普特文废弃和取代。公元前306年,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王朝,希腊语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公元前后基督教传入埃及,皈依新宗教的希腊移民的后代和埃及原住民认为象形文字有亵渎神灵之嫌,故大量用希腊字母转写象形文字,促成了科普特语。公元三世纪,科普特文基本代替了大众体象形文字。金教授指出,古埃及象形文字最终被废弃不是因为文字无法与时俱进、实现表意,而是因为基督教传入埃及、站稳脚跟,独具特色的宗教退出历史舞台。

       金寿福教授提到,从亚历山大里亚的菲洛开始,古埃及象形文字被逐渐纳入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中。古典晚期新柏拉图主义兴起,公元四世纪末赫拉波罗《象形文字研究》讲解象形文字构造和原理,但此书解释象形文字的模式是“假如他们想表达甲,他们就画乙,因为丙”,有望文生义之嫌。

       十六至十七世纪,西方人试图释读象形文字的目的主要在宗教和哲学层面。直至十八世纪,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先后诞生和发展的同时,拿破仑率领几万人的军队远征埃及,随行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整理了古埃及文明的成果,欧洲人对古埃及文明的解读迈入新阶段。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促进了象形文字的破译。金教授谈到,在修筑防御工事的过程中,法国士兵在罗塞塔附近发现了一块石板,自下而上分别是希腊文、大众体、圣书体。商博良相信,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与希腊文在内容上对应,而象形符号的实际数量大约是希腊语中单词数量的三倍。通过比较二者的单词数量,商博良认为不可能所有象形符号都独立表意。随后,商博良寻找王名圈里更多单音的表音符号,发现了班克斯方尖碑与卡萨蒂纸草,并从来自阿布-辛贝神庙的拓片上看到了拉美西斯的王名圈。

       由此,商博良认为象形文字基于图像但非图画文字,每个象形符号有表意符号、表音符号、限定符号三个功能。商博良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待象形文字,于1822年发表了埃及象形文字字母的研究成果,埃及学界也把这一年视为埃及学诞生之日。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不借助图像。”象形文字、中国方块字的附加值,体现在其能够借助图像圆满表达那些没法用字母文字传达的内容。

       哈弗洛克首次提出“字母革命”的概念,把字母提到神圣的地位,认为希腊人创造了字母文字以后,在抽象思维、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等领域完成了飞跃和突破,促成了后来西方文明的成就。金教授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言过其实。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与金教授热烈交流。在回答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时,金教授提到,古埃及文明延续三千年的核心问题,实际是王权、象形文字和永生。精英阶层通过垄断读写能力牢牢掌控既得利益,因此精英阶层之外的广大群众不识字,无法留下墓碑、棺材、亡灵书,也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讲座结束后,李政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实际上不仅对古埃及象形文字进行分析,而且借助文字的形式对整个人类文化进行思考,拥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语言和文字始终贯穿着埃及学研究,正是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为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提供了可能。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