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师生登上“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开展研学共建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教育强国时代使命,促进学科互鉴交流,增进师生亲身体验学校发展成就,庆祝百年校庆,我系党委组织师生一行前往“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开展研学共建,并举行《南海航海史》赠书活动。本次活动得到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教授,科考中心副主任吴海铭老师,综合主管叶玮茵老师和“中山大学”号蓝明华船长、金德飞船长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

       2024年11月11日下午,系党委万忠娟书记、系主任吴滔教授、副主任于薇教授等26名师生在“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登上了“中山大学”号,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纪中大百年华诞。

       蓝明华船长首先对“中山大学”号做了简要的介绍。

       “中山大学”号是我国目前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船,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全球开放的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对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蓝船长还向大家讲述了“中山大学”号从设计、建设、入水以来的历史过程,并结合个人航海经历对在百年校庆期间“走向深海,走向深蓝”的“中山大学”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伴随蓝船长的介绍,同学们观看“中山大学”号上的相关科普图片,了解进一步加深。

       随后,我们进行了《南海航海史》赠书仪式。

       万忠娟书记首先发言,高度称赞了“中山大学”号作为中山大学的海上移动校园所承担起来的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表示“中山大学”号是中国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极大推动国家海洋研究进程。中山大学扎根在珠海办学,历史学系(珠海)结合学校面向海洋、服务大湾区的发展战略,积极进行跨学科研究,推动海洋史科学史等专门学科的研究,我们将向“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的同事学习,不断探索创新。

       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于卫东教授紧接着进行了发言,表示《南海航海史》对于航海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山大学”号在今年实现了从南海到印度洋、西太平洋的航次突破,但是我国的航海时代仍然存在着遗憾,这就需要努力进行多学科交叉,加强沟通合作,将航海与人文结合起来,通过人文学科更好的表达力、渲染力、传播力进一步推广航海进入国民素质教育。正如习总书记所言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要努力进行海洋强国建设,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真正走向“深空 深地 深海 深蓝”。

       吴滔教授对《南海航海史》这个珍贵的礼物进行了介绍,提到了选择这个礼物的契机。去年四月份,吴滔教授首次登上了“中山大学”号并且惊喜的发现了船上的图片资料室,而《南海航海史》主要讲述了先人在南海的商贸、航海、早期科考等一系列活动,所以决定将已做的工作送给“中山大学”号资料室,并且希望能与涉海院系展开合作,以专业优势推动海洋史研究。

       紧接着,蓝船长对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收到赠书表示了感谢,认为《南海航海史》对一个航海者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也祝福“中山大学”号走向深海大洋,走向全球,希望中大人的脚步遍及全球。

       赠书仪式结束后,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师生们陆续参观了健身区、住宿区、餐厅、会议室、海上图书馆等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了解了船员和科考人员在海上航行时的生活状况。

       探测部的赵旭博士引领师生们到后甲板,讲解抓斗、吊机、绞机等取样设备,又进入舱内参观了通用干、湿实验室。在科考中心,赵博士结合36块屏幕上所展示的数据,介绍了科考船如何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科考探测活动,师生们充分领会了“中山大学”号所配备的先进科学技术。

       最后,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前往驾驶室,详细解说驾驶操作系统,还介绍了航行、通导、辅助等主要设备及其作用。师生们对“中山大学”号的设备使用、航行经历、出港入港等问题提出疑问,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通过本次“中山大学”号参观研学活动,师生们深刻领略海洋与人文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正值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性日子,身为中大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荡于心。此外,师生们加深了对海洋空间与航海活动的认识,有利于开拓眼界见识,增进历史理解。史海均无涯,求索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