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The Frustr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

       5月11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系副主任毕云老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六号A324室作了题为“The Frustr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凌滟助理教授主持。

       选题方面,毕老师指出,破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研究对象是什么?具体要做什么?材料有哪些?希望解决或推动什么问题?做文献回顾时,应当注意用语简练,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也即使用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和新观点等。毕老师结合指导学生的经验强调,文献回顾最常见的是流水账式,而真正有价值是流水账外的内容。客观事实的排列方式往往是不客观的,作者应当通过叙述顺序展现自己的归纳和思考。毕老师推荐通过写“缩写”的方式训练提炼和归纳观点的能力,为写论文摘要打下坚实基础。

       选题结束后,就进入具体的写作阶段。毕老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写作问题,比如将简单事情的层次讲得过于丰富、用语虚浮不切实际等,并推荐大家阅读《历史学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这本书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学由于不断借用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相近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自身产生了身份危机——在新的交叉领域,传统的历史学家难以拥有发言权,这就需要对历史学本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认识。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历史学有规范的注释系统。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注释规范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困难。注释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作者是否对其所引用的文献负责。在做注释时,如果是转引的内容需要如实标明;直接引用的内容要符合引注规范。毕老师特别指出,在图书的版本方面要分清印次和版次、正副标题和虚实标题,相关信息可以参照版权页、正规网页的版本信息或相关出版记录。

       此外,关键词、行距、标点等细节都是需要注意的。在此基础上,毕老师进一步补充分享了做汇报的规范。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PPT需要呈现的是关键词和补充信息。

       对时间的关注和把握是历史学的特点。毕老师详细讲述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写作中,年号、生卒年、纪年方式的适用场景和使用方法。在做学术史回顾时,同样要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接下来,毕老师列举黑格尔《历史研究》中一些例子,提醒我们在阅读他人研究时,应当具有批判性精神和辩证思维。

       最后是学术翻译的问题。毕老师指出,翻译的核心是准确传达文意,中英文思维逻辑和句子结构不完全相同,文章摘要应当重新用英文组织语言而不是借助翻译软件。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也应当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翻译规则和固定用法,工具书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2007)、《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2009)等。毕老师结合实例分别讲述了中译英过程中引文、既有英译、专有名词、成语典故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