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系党委张东蕙书记为2022级本科生主讲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主题的思政第一课。
中华文化,特性鲜明
张东蕙书记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引入话题,带领同学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二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三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张书记向同学们介绍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连续性方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她从文字、文化典籍、考古成果、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对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有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创新性方面,张书记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来看待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指出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联系中国实际,碰撞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物质文化与新的制度,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和发展。
统一性方面,张书记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从先秦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到明清“普天率土,均属一体”的统一,展现了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的传承延续。
包容性方面,张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
和平性方面,张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中国的和平观通过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渗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刻入到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两个结合”,最大法宝
张书记向同学们讲解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张书记强调,“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彼此契合的前提下,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展现了出“四个自信”。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未来规划,升学就业
接下来,书记与同学们探讨了对未来的规划,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本学系历届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与升学深造情况。
升学方面,张书记对保研、跨保、考研等基本流程,以及如何查找招生信息、掌握招生政策、参加夏令营等易疏忽的关键环节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提醒大家多关注关于升学深造的时间节点。
就业方面,张书记介绍,我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基本以国有企业、教育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就业地区以珠三角经济带为中心,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回乡就业。
最后,张书记以“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一句结束了本次思政课,她鼓励同学们要学好专业知识,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尽早确定个人目标,以更饱满的姿态和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