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古典史诗的本质

       9月16日,剑桥大学古典学专家Charles Weiss副教授应邀来我系举办“古典史诗的本质”(The Nature of Classical Epic Poetry)专题讲座。讲座由我系Peter Rothenhöfer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Weiss副教授提纲挈领地提出讲座的3个主要议题:一是有关古典史诗的五个重要概念,即“5个W”(Who,What,When,Where,Why,Study Classical Epic Poetry);二是史诗的定义;三是史诗的发生学历史。

       接下来,Weiss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能够帮助建立起对古典史诗整体观感的五个重要概念:

       一是Where,即地理舞台是史诗塑形的“培养皿”。我们今日所言的地中海世界(Mediterranean World)的东部,即意大利、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即在“南欧-北非之间,罗马与希腊之中”的故地便是史诗起源地。其中古代城市是史诗传播的关键转接点。

       二是When,即时段上公元前800至公元312年被认为是古典时代从开启走向终结的过程。在此阶段中,古典史诗逐渐脱离了希腊“黑暗时代”的模糊神话观。今日我们已出土了许多可以佐证古典史诗真实性的考古证据。

       三是Who,即古典史诗以荷马和赫西俄德的作品为代表。罗马帝国结束统治后,以修道院修士、王室、东方神学家、商人为代表的一些人保存、获取、传播并推动翻译了部分文本,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明的“复生”有极大铺垫作用。

       四和五是Why and What,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史诗?古典史诗仅仅意味着文本本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史诗是重要的文体形式。在当时具有重要吸引力的抒情诗(Lyric)、戏剧(Drama)、史诗(Epic)等流行文体中,史诗是地位最重要的一种。其次,史诗还包含了许多其它学问。除却对文学、诗学产生影响外,史诗还具有记录历史、实现道德劝谕的作用,并包罗了诸如人类学、哲学、星相学、农学、家政学、自然法等诸多知识系统。

       在总结了关于史诗的五个重要概念之后,Weiss副教授通过词源学研究办法,为我们分享了古典史诗的定义。他指出,英文单词epic一词源自古典拉丁语单词epicus,指诗歌中的史诗体裁。而拉丁词汇又源自古希腊语ἔπος,本义指词语、叙事、歌,复数形式ἔπη专指史诗。从格律上讲,史诗就是六音步诗(hexameter poetry)。史诗据其叙事目的和主题差异又可细分为四种体裁。

       一、叙述重大事件(如战争)的长篇叙事诗;

       二、以规劝或指导(如农耕)为目的的长篇教谕诗;

       三、献给某位神祇篇幅较短的颂诗;

       四、源自神祇而由祭司记录下来的简短消息,即神谕诗。

       令人遗憾的是,卷帙浩繁的古典史诗中的极大部分已被遗失掉了,人们至今搜集到的史诗文本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Weiss副教授就我们熟悉的两位史诗作家荷马(Homer)和赫西俄德(Hesiod)的四部作品《伊利亚特》,《奥德赛》,《神谱》,《工作与时日》的内容体量、写作背景、文体风格、方言选择进行介绍,并对史诗记录的真实性、历史循环论、文本背后的历史动机等具体问题进行辨析、给出意见。

       最后,大家就“文艺复兴仿古作品、古典作品与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作品的对比问题”、“中西神话中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对比问题”、“古典史诗作品的选题与命题问题”等主题向Weiss副教授踊跃提问,Weiss副教授对此进行逐一解答,并同到场同学、教师就议题疑难部分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我系Peter教授代表学系向Weiss副教授的到来表示由衷感谢,并送上纪念礼品。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