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参观实践活动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百周年。百年征程,筚路蓝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留下在党的血脉中渗透、积淀而形成的红色基因。

       值此红枫时节,我系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于2023年11月3日举行“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理想信念”主题实践活动,参观学习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山大学文明路办学旧址(今广州鲁迅纪念馆),回顾党史、重温校史,在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的丰厚滋养下,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伟大事业。

       上午,我们首先抵达中共三大会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了中共三大的时代背景、召开过程和历史影响。

       1923年4月底,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驻广州,在春园开展革命工作。同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大会确定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后,共产党人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大会正式确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推动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成为党建设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起点。以广州为中心,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汇集,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中国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中共三大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的重大成果,摸索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方式。“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继承与发扬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团结一切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简称农讲所,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农讲所藏有毛泽东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等重要文物,是激发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农讲所最初由孙中山先生倡导设立,旨在普及农业知识、提升农民素质,并推动土地革命与民主改革。共产党人通过教学实践,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毕业后奔赴各省、区开展革命工作,大多数人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各地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参加东征、南讨和北伐,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我们依次参观了六届农讲所办学情况的相关展览,在历史现场重温革命先烈的青春岁月。薪火相传,星火燎原,农讲所的历史本身就是生动的教科书,言传身教如何将革命信仰寓于生产实践,耳提面命理想信念和文化知识的至关重要。

       从农讲所出来,我们步行至隔壁街道的文明路校址。

       中山大学筹建和建校初期的文明路校址,今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址,原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旧址,之后更名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在这个时期,有一批中山大学教师,在中国本土培养,于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在中山大学旧址上筹建了广州鲁迅纪念馆。时光匆匆,在纪念馆内留下旧时中山大学标志性建筑——钟楼礼堂,这个钟楼也留在中大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徽上。

       我们参观了纪念馆的四个基本陈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鲁迅与广东、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和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陈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我们在高等学府接受国家优质教育,是共产党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挑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考验,锤炼了不惧风险、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的风骨和品质。我们通过历史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