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2020级)本科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11月4日,本科生学术论坛于珠海校区海琴6号A326成功举办。系副主任于薇教授和系党委张东蕙书记、邱楚东副书记,以及李大海、野口优、李晓龙、李骛哲、吉辰、凌滟、李彦楠、夏军、段凡、杜晓伟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此次论坛由11位同学进行汇报,30余位20级、21级和22级同学参与旁听学习。

       于薇老师致开幕词,指出本科生学术论坛既是学生活动,亦是本科论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希望同学们在各位老师的点评中把握论文写作的一般性要求和共性认识,持续探索,保持进取之心,保持向老师学习、与同学交流的主动和热情。

       李大海老师宣读了系主任吴滔教授的寄语。吴老师勉励同学们要珍惜此次汇报的机会,将之作为开启未来学术之路的重要起点。

       田馨源同学的论文针对“共和行政”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史料记载中存在抵牾的现象,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这一事件时关注的重点材料与主流观点,讨论了抵牾产生的原因,以求揭示学界关于两周之际史事的研究走向和研究重点。在评议阶段,野口优老师和李彦楠老师强调要分清自己的想法和前辈学者的观点,同时要注意引注规范,如古籍版本问题。于薇老师指出汇报要先点明选题价值,鼓励写作时用自己的话表达。

       梁茵同学的论文关注汉代中央法律的整理事业,在明确汉代法律的结构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汉代国家整理法律的方式与成果,并在宏观视野下对比不同时期的整理成果,探讨这些成果出现的原因对曹魏法律整备的影响。李大海老师和李彦楠老师先后进行了指导,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史料中的词汇与现代概念的对接问题。于薇老师指出,学生选题常存在范围过大的问题,对题目本身仍需进一步了解。

       林泽鑫同学的论文关注晚清重臣骆秉章,介绍其早年任职经历,尤其是1852年爆发的长沙之战对其仕途生涯的影响,并从展现忠心与责任感、看到团结士绅阶层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形成新选材标准三方面论述这一影响。李晓龙老师、李彦楠老师和李骛哲老师指出林同学对骆秉章与长沙之战关系的论述不够具体,强调历史学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大海老师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如咸丰二年不能做关键词、《清实录》的史料性质、公元纪年和帝王年号的对应等。

       李海玟同学的论文关注明代中后期澳门—广州“二元中心”体系内外的私商交易,利用岩井茂树建立的“朝贡、海禁、互市”理论框架,指出明中后期逐渐确立的互市制度突破了朝贡贸易一元制度的框架,以及在“二元中心”体系下私商贸易与管理的具体运作。李晓龙老师对论文中的许多细节提出了问题,引导同学们对私商、走私、交税等话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思考。杜晓伟老师从明清海防的角度指导同学们理解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间的差异。李彦楠老师指出论文对材料的分析不够,缺少对相关现象的机制性理解。

       汪润东同学的论文关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巫医,通过不同群体对待巫医的认识与态度,比较研究江南巫医的整体社会形象,同时分析江南巫医的主要社会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探究其能够在江南地区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原因。李晓龙老师和李彦楠老师提醒同学们警惕理论先行、根据预设的理论找材料的问题,避免用举例代替论证。李大海老师鼓励同学们利用学年论文打开的面向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指出写作要对材料和论述持谨慎、负责的态度。

       郑志高同学以明代南华寺田产的研究为主题,通过对明朝史料的研究,分析了南华寺由二元寺产结构到三足鼎立的寺产格局的变化,为理解明清时期寺院的产权提供了新的视角。夏军老师对在寺院经济的学术史上提出要求,凌滟老师则强调了关键词的作用,并指出写作要以读者可预见的形式进行,要交代铺垫。

       罗晓珊同学关注近代中外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郭实猎,并从其著述中提炼他对中国法律的论述,可见他对中国法律具有主观贬抑的倾向性而这种观念转变是十八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中国热”退潮后西方人对中国再认识的结果,也是十九世纪西人在华利益诉求的转变所致。 夏军老师指出文章要重视结论;凌滟老师则认为叙事要按照时间顺序,同时情节间要建立联系,不能写成报告。

       钟武昆同学的论文对近代苏州城市传统的环卫业壅业进行了考察。他的论文从壅业本身运行机制出发,结合时代背景,还原壅业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其发生上述转变的原因。在评议阶段,李大海老师认为部分内容材料支撑不够,对地方志的挖掘也不够深入;凌滟老师指出,文章要突出雍业是如何经历近代化转型的,同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来写。

       蔡浩华同学则探讨了清末民初在华日妓的形象变迁,该文章试图以近代中国报刊作为研究资料,通过国族建构与性别叙事的视角对在华日妓的形象变化进行研究。李骛哲老师肯定其选题创新立意鲜明的特点,同时提出关于标题、注释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段凡老师则指出其材料选取有些单薄,应当挖掘除了报刊以外的文献。

       吴浩双同学的论文关注19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潮糖贸易问题。该论文利用民国时期的报刊、时人论著、行业调查报告、地方经济文献汇编、政府档案等,结合国民政府相关政治、经济政策,聚焦于1930上海潮糖商对于粤当局不同阶段的糖业统制政策的应对措施,勾勒1931年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上海潮糖贸易的发展概况。 在老师点评环节,吉辰老师认为研究现状要简短,同时文章中不宜出现太多三级标题;段凡老师则提出在专业名词的注释上要加以注意,并且要史论结合。

       高钰研同学以顺德县为案例,探讨了民国时期县级卫生院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高同学前往顺德档案馆实地考察,对卫生院建设的史料进行分析,认为顺德县卫生院的经验不仅能反映卫生院在县域推行的具体状况,也折射出卫生院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在意见方面,吉辰老师认为,副标题以这种形式出现难以以小见大,同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应该多样化;李大海老师对格式提出细节上的要求,指出文章的措辞要准确。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所有评议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打分,共同评选出了本次论坛各奖项的得主。

       颁奖仪式由李大海老师主持,张东蕙书记为获奖同学现场颁奖,并表达了对各位老师在本次本科生论坛中认真负责态度的感谢,同时鼓励大家学习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至此,本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使同学们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扩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对于同学们更好的研读史料、分析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业道路上求真务实,保持热情与初心,走好属于我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