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我系于广州校区南校园110栋508会议室举行本学期第一期“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吴滔教授主讲,邱楚东副书记、马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张爱萍助理教授出席。
吴滔老师先以自身治史经历为例引入本次讲座。吴老师提到,在如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同学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复杂多元,加大了摄取知识的难度,使同学们普遍存在入门困难的问题。
大一同学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应去图书馆先了解现代学术图书的分类,广泛浏览阅读,触类旁通,在不同类别的书籍中探索历史学的痕迹。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多读学术期刊,以便能对学科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大二以后,更应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吴老师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强调“对比阅读法”或有助于理解较难阅读的书籍。所谓“对比阅读法”,简单地说,就是在阅读相关学科书籍之前,应当充分了解学科史,这样才能在了解其他学科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真有收获。进言之,遇到自己不懂的内容,不是简单地运用自己熟悉的思维方式寻找表面关联或者直接跳过,而应创造性地从学科自身传统的角度去进行批判性反思和理解。

吴老师接着简要分享了自己本科期间的学史和治史方法,一是坚持历史学本位,以历史学的眼光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二是通过抄书强化记忆,理解书籍中的较难部分;三是建立起关联性阅读的好习惯,使专业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和体系化;四是学习历史的过程既要坚持不懈,也要在适当时做一些减法,过分的敝帚自珍不仅无益于学术视野的扩展,而且存在钻牛角尖的危险。
针对入门书籍的推荐问题,吴老师推荐了两本书籍,分别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和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治史三书》更偏向于传统治史的视角,而《读史阅世六十年》则偏向于受西方社会科学影响的新史学视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各取所需。吴滔老师补充道,史学前辈治史的眼光更加超前,作为刚入门的同学,读书不必严格地按图索骥,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养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做到阅读广泛化、类别多样化、知识体系化。
面对同学们在历史专业学习上的困惑,吴老师进行了详细解答。针对如何在古籍中提取相关信息的问题,建议同学们应掌握治史的四把钥匙:目录,职官,年表以及地理;针对如何抓住阅读重点的问题,吴老师强调看书需要提前了解学术动态与学术史,切忌孤立地看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史学素养的问题,他强调史学新生要扎实史学基本功并练好文字表达能力;针对史料的取舍问题,吴滔老师指出要重视基本史料,新材料、出土文献固然重要,但不能绕开传世文献的既有脉络,同时,在研读史料时要注意作者的立场,更多地要回到本文语境下去理解文本的生成机制;针对论文写作问题,吴老师强调了分类史料长编及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最后,邱楚东副书记对本次分享作了总结,希望这次讲座能够让大家学习吴滔老师的治史方法,感受到他的情怀,并鼓励大家在学史路上多多交流学习。
吴滔老师的分享为同学们史学入门的道路点亮明灯,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史的独特魅力,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活动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