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我系于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第三期活动,主题为“困学有得”。本次沙龙由李彦楠老师主讲,2022级学生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针对此次讲授核心——“读书”,李彦楠老师以沙龙主题为例,指出电子化查阅的缺陷。“困学有得”典出《困学纪闻》,由于基本古籍库不录序言,仅有正文,本句出现在序言,实际无法从数据库中直接检索获得,我们仍需了解传统文献目录学与治学路径。
李彦楠老师指出读书没有捷径。古今无数政治立场、学术立场大相径庭,乃至敌对的学者,讲出的读书、问学道理是相近的——只有一条“死功夫”“熟读深思”的道路。所谓“捷径”往往只是自欺欺人。李老师还建议本科阶段多读书,不宜过早专攻某一小领域。进行史学阅读时最好由通史入断代再入专题。选定专题并不是只做专题,有价值的专题研究建立在对断代和通史的基本理解上。
其次,李彦楠老师表示读书有门径。李彦楠老师特别提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重要性。张之洞曾说过:“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清代学术建立在对明代学术的反思基础上,反对讲学,提倡读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学者编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搜罗的历代要籍所作提要,介绍、梳理上古三代一直到乾隆年间的学术脉络。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配合的还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四库提要辨证》逐条辨析《总目提要》,包罗万象。在此基础上,余嘉锡又著有《古书通例》与《目录学发微》,二书篇幅不大,影响深远,对文献生成与流传做出精准判断。上述几部书常读常新,从本科入门到专业学者,都案头常备。
接下来,李彦楠老师分享了自己本科时读书的办法——抄书。抄书当然利于记忆,也利于直观地理解古书流传中产生讹误的过程。除此之外,抄书一是可以使自己心定,不易随外界颠簸。二是在于可以作为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办法。当时抄录的往往是古人阅读的核心典籍,这些典籍构成古人世界的基本轨则,抄的过程是贴近文本的过程,也是贴近古人的过程。读书是为了和古人交朋友,而非争是非。正如陈寅恪指出了解之同情,面对古人,“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分享结束后,李彦楠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若干问题,第三期“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