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文”主题研学交流活动回顾

       5月14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学生会、历史学系(珠海)学生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亮身研学会顺利举办了“技术与人文”校际研学交流活动。

       在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亮身研学会副主任林子建老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团委书记、学生会工作指导老师陈必芳老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团委书记、学生会工作指导老师胡婉茜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两校积极成立筹备小组,合作执行策划方案,全方位展现了两校学子的朝气与风采。   

      本次活动反响热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最终选拔了主题新颖、论证有力的10支队伍进行汇报。为提高校际交流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李骛哲、助理教授赵春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冯先思,以及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院系团委老师莅临现场指导。

       上半场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6举行,共有五组同学给我们带来汇报。

       第一组是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曾筱榕、李嘉琳、刘佳欣同学,他们的主题是——“丝绸朋克:技术视域的‘中国性’再造与‘东方主义’迷思。”汇报人曾筱榕同学将带领大家深入解析了当下科技发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情况下,重新定义中国文化。

       第二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粟婷婷和申宇同学,他们的主题是——“忧郁诗人们的忧郁——针对现代诗人对当下AI写作与科技幻想的言语再思考。”汇报人粟婷婷探讨在当下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类文学创作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且提出新的思考。

       第三组是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林嘉欣、邱琳轩、庞明娟、罗文轩、马瑞星同学,在无纸化阅读发展的背景下,“本章说”现象兴起,读者可在小说的任何一个段落或句子中插入评论,其他读者也可看到,并加入其中一起互动,像是数字阅读版的弹幕。于是他们以“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本章说’研究”为主题,从数字人文的角度出发,重新探讨了“本章说”这一文化现象,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数字人文与流媒体的关系。

       第四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梁莹同学。在这个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就是其中重要的平台,梁莹同学以互联网与沟通——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和展示”为主题,全面深入地与我们分享探讨了互联网上的种种文化现象。

       第五组是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张祺彬和关浩延同学。伴随着新媒体语境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数据权力的范式与叙事业已引发大众的注意。他们从“‘数字化监狱’数据权力如何影响文化表达”出发,为我们揭示了“数字化全景监狱”的互联网权力控制的内部机制。

       展示部分结束后,听众们在问答区也提出了丰富的问题,尤其是“本章说”现象和“数字化全景监狱”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和热议。在科技快速发展、技术日益生活化与生活日益技术化的语境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文明、文化、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大家在讨论中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发。随后,冯先思副教授和赵春光助理教授肯定了大家的准备与努力,也对同学们的展示提出了恳切的建议:研究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和广阔的视野,找好小切口深挖背后的大奥秘,同时在展示过程要注意形成层次清晰的论证结构,并鼓励两校同学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相互交流学习。

       下半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B201举行,共有五组同学给我们带来汇报。

       第一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欧阳毅同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库叙事正逐渐占领后现代叙事的主场,数据库何以成为人们能够切身栖居的“数字领土”?欧阳毅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人类文化新形态的路径与策略:数据库叙事视野中的多元或平行宇宙想象”,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居所的讨论中,数据库隐喻着人类文明的组织形态。

       第二组是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李海玟、李颖璇同学。她们带来汇报“技术与知识生产: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梳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从以甲骨、木、竹知识作为书写材料,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再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技术不断影响着知识的生产。

       第三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黄山同学。《论语·为政》有:子曰:“君子不器。”在《周易》、《礼记》等文献中,皆有对于“不器”的诸多解释,黄君同学通过“论孔子‘君子不器’思想对技术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不器”精神。

       第四组是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罗韵嘉同学。她以“超文本的叙事潜力——以橙光互动小说《逆袭之星途闪耀》及其影视化改编为例”,告诉我们相较于传统线性文本,具有超文本结构的互动小说具有更强大的叙事潜力,也更容易呈现出符合年轻女性读者口味的言情作品。但交互机制也更容易让一些性别议题被遮蔽起来,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第五组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兰阳同学,为我们带来汇报“超越单向度的人——《楚门的世界》与《黑客帝国》为例的生成可能探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的发问:我们是醒着,还是梦着?通过兰阳同学对《楚门的世界》与《黑客帝国》这两部电影的解说,让我们不禁深思,在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生活在真正的“现实”中,还是在高度仿真的“拟像”之中?

       报告结束后,李骛哲副教授和冯先思副教授做了深入浅出的点评,同学们收获满满。李骛哲副教授首先从演讲表达讲起,告诉同学们如何抓住听众:要对自己演讲的内容足够熟悉,争取脱稿,注意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和互动,其次针对PPT的制作细节——从配色到布局,从文本到动画,都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冯先思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告诉我们随着文献的电子化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很多未被点校整理的书籍会遗失在历史的烟海之中,呼吁大家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古籍,令人感动深思。最后胡婉茜老师做了上下午场的整体总结,为中山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首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