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依水之人:清至民国长江中游滨水社会研究

       5月4日,应我系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刘诗古老师,在教学楼F307作题为《依水之人:清至民国长江中游滨水社会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凌滟老师主持,吉辰老师出席。

       讲座开篇,刘诗古老师首先对研究思路作了相关论述:即在田野中寻找“文献”,同时在文献里作“田野”。就文献而言,刘老师认为此处的文献不仅包括文献本身,还包括我们所可以观察到的图像与实物;就田野而言,刘老师认为回归田野是我们理解文献的常用方法途径。紧接着,刘老师结合其研究内容与研究经历进行了讲解与分析,介绍了寻找研究问题、提出研究问题、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并针对研究领域扩展方面给出了建议。

       而后,刘诗古老师通过回顾过去的研究视角与叙事趋向,引出了之前关注较少、却在人类文明史中起到很大作用的流域发展与变化,并随之开始探讨流域史以及“依水之人”的变化与发展。对于“依水之人”,刘老师引用了“水上赞米亚”这一概念,并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对当时的滨水社会进行了研究。刘诗古老师指出,一个水体可以作为当时的文化、商贸中心,对滨水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就滨水社会中的人,刘老师大致将其区分为“生活在水边的人”与“依靠水为生的人”。其中,前者包括码头业主、搬运工人等;后者则包括船民。针对当时的船民境况,刘老师讨论了水上航行者的安全保障问题,介绍了滨水救生组织;展示了战时状态下,船民的差役与生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封船打差”行为;介绍了对于流动船民的社会改造方案,即“民船民主改革”。

       在这些基础上,刘老师顺带探讨了新中国的统治在水域社会的扩展进程以及相应的困境,并由此探讨了1949年以前水域社会的组织结构关系问题。最后,对于生活在水边的人,刘老师则紧贴其相应特征,对“岸线与驳运”的相关境况,“码头权”问题,以及箩帮与箩夫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与讲解。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封船打差,山场群体与水域社会关系,水域组织者、管理者的处理,消失水域与依水之人关系等问题向刘老师进行了提问,刘老师对其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答。 交流提问环节结束后,吉辰老师代表我系向刘老师致以感谢,并赠送讲座纪念品,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