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举行“我的学术史见闻”学术沙龙第一期活动

       4月12日,我系于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第一期活动,主题为“历史学的想象力——从个人学术见闻谈起”。本次沙龙由李晓龙副教授主讲,2022级学生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李晓龙老师从齐白石的虾引入,指出历史学是具有艺术性、值得鉴赏的学科,应该用想象将历史逻辑与叙事从故纸堆中呈现出来。

       历史学以史料为基础,以现场为重要条件,李晓龙老师引用赖特·米尔斯的“所谓想象力,就是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为另一种视角”,说明走向历史现场的重要性,即“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田野考察中,踏勘史迹,采访村民,既能搜集到丰富的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又可听到有关族源等内容的传说和故事。

       李老师从南校园周边凤凰村和下渡村地名开始谈起,回溯到历史上广州疍民的原始渔家生活;又谈到清水江流域苗族银饰的背后,与明朝“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及白银流入、木材贸易密不可分。李晓龙老师结合个人史学研究历程和见闻,带同学们一起用史料与想象力构建立体的历史。

        在沙龙中,李晓龙老师还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求学和工作期间进行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在盐业史研究上,晓龙老师通过实地考察东莞、深圳、珠海等地,发现历史上裁撤盐场并非文献所写的盐场歉收,而是地方官员和商人逃避责罚,用以解决官盐壅积、官引难销困境的方式;在采访与实地考察中,他切实感受到盐场人群生计方式的选择与变化,并由此构成后来博士论文的主要认识之一;在担任乡镇挂职干部,参与乡镇机构运作的过程中,他对近代政府的盐务改革和运作逻辑有了新的观察视角与思考。在民间信仰的研究上,晓龙老师以走访佛山西樵为研究切口,发现华南地区天后信仰与治理水患、维护地方秩序和构建地方组织的基础具有密切的社会渊源。历史事件与现象在不同地域背景下,有着牢固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些都需要通过史料阅读与现场考据,利用想象力串联起来。

       李晓龙老师反复强调,想象力是理解历史、读懂史料的一个重要方式。历史学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在走向历史现场的过程中,要进行有依据的推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结合现场考察开启合理的想象。

       最后,李晓龙老师指出,历史不是简单重现过去,而是通过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来理解国家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话题都与普通人身边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将使得研究更加丰富饱满。

       分享结束后,李晓龙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若干问题,第一期“我的学史见闻”学术沙龙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