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周尚意老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六号A324室作题为《景观意义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解读方法——以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吴滔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王雨副教授、我系于薇副教授、李大海副教授和凌滟助理教授出席。
首先,周老师以照片和地图介绍了本次讲座涉及的研究区域——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显示出国子监历史街区的空间范围。系列照片中既有历史照片,也有今日的风貌。街区有一条主街,其东西两端的牌坊题有“成贤街”。清代这条街就被称为“成贤街”[1]。1965年它易名为“国子监街”。主街中段是该历史街区的核心建筑——国子监和孔庙。国子监院落南侧的路段,其东西各一座牌楼,额题“国子监”。孔庙位于国子监东侧,体现了“左庙右学”的传统格局。([1]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嘉禮六. (清)嵇璜纂 清光緒八年刻本)
其次,周老师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实践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学理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本讲座的标题的关键词——景观意义解读方法。周老师在本讲座中介绍了她和团队尝试运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方法解读国子监历史街区的景观,进而回答历史街区内其他类型建筑与文物建筑群之间的整合关系。以往已经有了许多解读方法,阐释历史街区核心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如从视觉美感上解释两者之间的高度关系。在理论层面,周老师指出地理学主要是用区域或地方视角来解读景观。一方面是将小地方嵌入宏观大格局中去理解,另一方面是在区域的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理解。她介绍一位研究生引导New Bing生成某地文化现象的区域解读文本的例子,这次尝试显示,这款AI尚无法生成抽象的文化意义。因此解读景观意义依然是地理学利用区域或地方作为自变量来分析世界的硬核。
第三,周老师进一步介绍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解读景观意义的理论来源——地方理论。它是人文地理学四套理论之一。第一套理论是“下垫面理论”,旨在指导学者们探究各个地表空间范围的客观本性;第二套理论是“地方理论”,旨在指导学者们评价各空间范围的下垫面价值;第三套理论是“区域市场竞争理论”,旨在指导学者分析多种空间利用在一个地点的竞争,以及在多个地点的竞争格局,包括竞争形成的市场边界;第四套理论是“社会、政治地理理论”,旨在指导学者分析社会群体、政治实体等如何借助所掌握的“权力”(power)改变市场边界。
第四,周老师介绍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步骤,她指出这些步骤只是她的不成熟的探索。它们可以分为“相遇(encounter)、悬隔(epoche)、感悟(awareness)和行动(pratice)”。景观意义解读是人们的意识活动,这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关。在这四步的基础上,周老师进一步运用了西蒙(David Seamon)提出的环境经验四分体,以及蒙太奇手法,以之辅助分析该历史街区的景观意义。
最后,周老师详细介绍了她和团队运用这些方法对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景观意义的发掘过程。在不断的与街区“相遇”的过程中,尤其是空间“移动”的观察,发现国子监历史街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的矛盾,并引出研究问题——如何将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历史文物用地整合为统一的风貌,从而提升历史街区的整体价值。之后,她的研究团队“悬隔”了以往历史街区保护的途径,发现过去的一些建筑学手法对多功能混合的历史文化区还没有太有效的方法。而后就是最难的一步——“感悟”,在反复的观察和感悟中,找到了三种将历史街区不同功能区“缝合”在一起的元素。第一种是作为行道树的国槐,它们物理视觉上将街区连为整体,并营造了街道宁静的氛围,与斯文在兹的意象契合。第二种是各类民间制作的牌匾,将居住区、商业区与神圣空间“缝合”在一起,如“圣人邻里”“国学书店”。第三种就是街道两段的牌坊,它们让人们进入街区后,启动了进入斯文之地的心理状态。最后,研究团队提出了保护利用的“行动”建议,如牌匾文字的引导,行道树的保护。
讲座结束后,吴滔老师指出周老师借用一组交叉学科的概念来解释问题的方法,是值得今后从事历史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去学习和借鉴的,这次讲座无论是对历史学的研究还是历史地理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启发的。参与讲座的师生就地理区域界限的划定,如何判断置身或超然等问题与周老师进行了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岩老师也分享了探索景观意义的研究心得。最后,吴滔老师向周尚意老师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并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