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我系在海琴六号A324会议室开展了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会,应邀指导专家有中山大学吴滔教授、张应强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张笑川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罗艳春副教授。会议由于薇副教授主持。
于薇老师指出,研究生生涯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位的获得,更在于学术研究能力和意识的养成。开展本次指导会,是希望帮助同学们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为往后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吴滔老师首先回顾了他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会。硕士期间,他一边广泛阅读,了解学术前沿,并突破学科界限,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开拓视野;一边扎根史料,做好资料长编和类编,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分析和论文写作。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但认真的基础阅读和史料处理工作使他完成了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也正是该论文的延伸成果使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吴滔老师提醒同学们不应太过功利,扎扎实实的史学训练是当下最需要的。
随后,张应强老师在其发言中强调了学术自觉的重要性。在本科阶段萌生学术意识之后,他开始尝试将自身优势、兴趣与学术问题结合起来,将中大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在经历了大量田野民族志和调查报告的训练以及历史文献阅读之后,才逐步确定了对于清水江流域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罗艳春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南开大学求学期间,他不仅积极向不同学术风格的老师们学习,还时常与同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学术观点,并抓住机会与全国的同行进行思想碰撞。罗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在享受现今网络检索之便利的同时,避免产生惰性。只有对自己高要求,研究才能有新高度。
张笑川老师以其亲身经历指出,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研究”本身,即“什么是研究,怎样做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去思索,知识的自我塑造需要同学们主动完成。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张老师仍然抱有学术热情,坚持学术追求,敢于在热闹的环境中“冷却自我”。他认为研究生阶段的阅读习惯和学科规训对于往后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于薇老师总结并再次强调了本次指导会的主旨,希望同学们重新审视“研究生”的身份定位,建立起学术探索的内在动力。在场研究生收获良多,本次指导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