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历史学系(珠海)20级的同学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迎来吴川历史地理田野实践考察的收官之旅。
当日上午,师生们首先来到振文镇的振文中学,这里的前身是清同治年间设立的振文书院。接着,在乡民的指引下,先后参观了广福堂、武帝庙与民安堂,并探寻了黄麻交易场所及振文中学旁的社仓旧址。光绪《梅菉志》称:“查吴地产麻,以镇文书院社仓六十余乡为最多”,反映了晚清时期镇文书院(即振文书院)周边六十余乡种植黄麻的盛况。结合实地考察后不难发现,以振文书院社仓为集散中心所形成的黄麻交易网络,覆盖了包括梅菉、黄坡在内的多个乡镇墟市,梅菉水口渡也在其辐射范围内。
随后,师生们驱车来到黄坡镇,先后参观了墟尾太祖庙、天后宫、康伏古庙和山西夫子庙。在太祖庙中,同学们发现了庙祝仪式记录的流水账;在天后宫中,通过阅读墙上的简志,师生们了解到黄坡墟是由李、邹、吴、黄等姓合股建成,其中李姓占七股,其他三姓各占一股,正好对应于黄坡十甲;四姓及其后人以十甲为基础,立乡约,创义仓,团结在素有“黄坡墟主”的亚婆庙(即天后宫)周围。传说故事的真伪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所透露出的建墟机制及其神祇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说天后宫是社会内聚的纽带,位于鉴江岸边的康伏古庙则是对外联络的窗口。在康伏古庙的码头遗址,目前仍存有道光六年的初建伏波庙捐题碑、道光十四年和光绪六年的示禁碑以及民国年间的捐款碑。同学们在吴滔老师和凌滟老师的带领下,尝试识读碑文中有关走私洋米和红树皮等内容,并通过碑上的捐款人信息和地域信息,对黄坡市统税机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吴老师还告诉同学们,粤海关官员、府场税书、各色商人频繁活跃于当地,透露出地处鉴江下游、紧邻大海的黄坡是晚清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交通与贸易结点。随后,郑志高同学又发现一块弃置的残碑,吴滔老师现身说法,指导同学们如何运用小铲、木刷等工具,将涣漫不清的碑文清理出来。
午后,师生们又前往真衣庙以及白衣庵参观。真衣庙位于大岸村,是抗战时期吴川东北区抗日联防大队联络站旧址,全体学生党员在此处深切缅怀黄亚公、黄贞德等革命先烈的遗志,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奋斗目标。位于唐禄村的白衣庵据说建于清同治丁卯年,庵内有一口古钟可以为证。至于它的起源,一说源于韶关南华寺下的临济宗,另一说则认为来自吴阳城内白衣庵之分香,分别代表了民间宗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传统。
时光飞逝,离开白衣庵后,师生们收获满满地坐上了回程的大巴。至此,本次吴川田野考察活动正式完满收官。这次田野实践学习,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回到历史现场”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部分学员深刻认识到,要将自己的心智、感情尽可能的置于地域社会的实际历史场景之中,结合历史文献与历史现场,真切地体验历史时期地域社会的生活,尽力与古人处在同一场景中理解过去。这就需要研究者对“历史现场”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有精准的把控能力。毫无疑问,在历史现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重塑与再现“社会空间”历时性的过程。
本次田野实践,只是同学们走向历史现场的第一步,相信同学们将以此为起点,带着本次田野考察的丰厚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未来的史学之路上坚定前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