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暨校庆报告会圆满落幕

       2022年11月5日至6日,第三届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暨校庆报告会在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6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和我系青年学者共同参加。论坛由我系李大海副教授主持。

       开幕式中,系主任吴滔教授首先为本次论坛致辞。他向与会青年学者介绍了我系的发展情况,回顾了论坛的举办历史。同时,他也提议学者们在论坛中对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推动年轻教师共同交流,促使学术进步。在致辞的最后,吴滔教授对各位到场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祝愿本次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暨校庆报告会圆满成功。

       而后,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历史教研室主任何立波教授进行了致辞,他对第三届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暨校庆报告会的举行表示了祝贺,并对相关机构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同时,何老师呼吁要借鉴各类有益的交流形式,加强双方的联系与合作,在讲座、课程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陈奉林教授回顾了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围绕主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我系吴滔教授分享了关于明清南岭山地瑶人优免权问题的最新研究心得。

       经过短暂的休息与合影留念后,论坛继续进行。我系李廷青老师以钱币为线索,探讨了宋丽文化交流这一命题。紧接着,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黄广连老师以儒安维尔⟪圣路易传⟫为中心,对13世纪法国贵族眼中的圣徒国王的形象、印象进行了考察。而后,我系吉辰老师探讨了琉球早期史书⟪中山世鉴⟫的史源来源问题,认为研究琉球早期历史需要依赖汉籍,同时在使用琉球早期史书于中方史料进行对勘时,还应注意是否存在史源同一的问题。李骛哲副教授则通过研究图像语言,以相关绘画为线索,对鸦片战争中英交涉的部分史实做出了新解释。Peter Rothenhoefer教授则提出了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学藏品集的构想。

       在下午第二单元的讨论中,我系于薇老师分析了西周宣幽时期南阳地区的交通格局和封国格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杨继承老师则通过方术史、经济史的双重视角,对“记然之策”的年代问题加以重新考察。我系野口优副教授介绍了汉代的矫治和玺书伪造现象。平松明日香老师则通过讨论王氏再兴的原因介绍了汉哀帝时期中央政权的特色。

       在中场休息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徐畅老师介绍了东汉三国时期的督邮设置,并通过考察“长沙太守中部督邮书掾”,以东汉三国时期的长沙郡的督邮分部为线索,将其与郡辖县的制度相互结合对照,以此探求东汉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我系李彦楠老师则介绍了刘宋前期雍州政区形态变化与荆雍关系调整。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曲柄睿老师通过知识史视角,介绍了中古知识的结集、生产与传播。随后,我系杨晓东老师根据不同版本所记述柳本尊事迹对“本尊”的字本义作了富有价值的推测。论坛第一天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暂时告一段落。

       11月6日上午,青年史学论坛继续进行史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第三单元由我系李大海老师开始,介绍了功能性视角下唐代地志文献撰述的传统与创新。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李金操老师再次探讨了“南选”视角下陈元光的籍贯问题,并指出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闽南地区开发话语权争论与解决争论的困难之处——文献真伪与说服力不足。刘喆老师从历史学导向介绍了《转天图经》与吴越国早期的政治宣传,并对其中不同的谶语进行了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孙会修老师则介绍了1921年至1926年期间中共旅莫支部的互相批评与互相训练,并揭示了其对于组织的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茶歇之后,论坛的第三单元继续进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叶锦花教授以明代的福建为例,探究了开中专卖区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随后,我系凌滟老师介绍了明代泉志编纂与运河泉政变迁的“一荣俱荣”情况。柯佳昕老师则考证了抗战时期男性家长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孕育的情感。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评议环节,在每一单元学者报告结束后,评议人就报告内容进行评议。他们根据学者们所选择的史料,所运用的视角,所采取的史观进行了精彩的评价,并通过全场学者的交流讨论,使报告命题逻辑更加完善,亦让学术氛围得到了提升。

       经历了一天半充实精彩的讨论,第三届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也到了闭幕式阶段。两校全体与会学者齐聚海琴六号A324开展圆桌讨论。在讨论环节中,老师们都对学术论坛交流的形式给予较高的评价,并提出可以采取更多更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推动史学发展。

       最后,吴滔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感谢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史学青年论坛,表示希望这种活动可以继续开展,并逐渐完善丰富,推动学术交流发展。

       经过为期一天半热烈的报告与讨论,第三届中山大学珠海青年史学论坛暨校庆报告会最终圆满落幕。本次论坛邀请了两校诸多青年学者们,他们研究方向各异,在会议论坛上通过报告、讨论、评议等诸多形式交流、思考。祝愿各位年轻学者可以从这次交流中增进对于自身学术领域的理解,并启发未来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