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珠海)第四届(2019级)本科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10月24日下午,历史学系(珠海)第四届(2019级)本科生学术论坛于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6成功举办。系主任吴滔和李大海、李晓龙、黄圣修、吉辰、凌滟、李彦楠、时坚、张澍、叶磊等老师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会议伊始,李大海老师致开幕辞,希望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抱以学习的心态,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历史学系(珠海)第四届本科生学术论坛由此拉开序幕。

       段笑童同学的论文关注《汉书·地理志》的政区排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汉书·地理志》中郡国、县级政区的排序落实到地图中,指出郡国排列相对有序,县级排列高度混乱的现象。接着,他结合尹湾汉简中不同地区吏员俸禄的差异,对比《汉书·地理志》中东海郡县级政区排序,得出了政区排序在空间上的混乱可能与政区等第有关的结论。吴滔老师和李彦楠老师进行点评,强调了区分关键概念与跳出既有逻辑框架的必要性。

       朱章宝同学的论文关注对策制度。对策制度是汉朝时期开创的一种选拔制度,其出现和发展和儒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儒学在西汉时期的不断发展,对策的内容也不断吸收儒学思想,比如董仲舒改造过后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对策,了解什么是对策、对策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所反映的思想、对策和儒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让人们从儒学发展影响的角度看汉朝对策制度和天人思想的具体情景。黄圣修老师和李彦楠老师先后进行了指导和建议,指出需要在参考文献的选择和拓展方面作提高,同时对研究范围以及儒学研究进一步探究,并规范注释和关键词。

       黄舒茗同学聚焦《搜神记》《夷坚志》与《太平广记》等民间杂记、小说,关注民间流传的文本传说对于犬只的认知,通过比对不同时期文本的差异,分析人犬关系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尝试论证唐宋时期犬意象的世俗化与污名化。吴滔老师指出犬的变化可能不是整体的变化,讨论犬整体的发展存在问题。凌滟、李大海、李彦楠老师则提示要注意引用史料的时间、脚注格式以及材料种类问题。

       梁颖祺同学的论文把水面种植的葑田,还原到宋元时期的杭州西湖进行考察。她详细梳理了葑田在历史文献中含义名实分离的情况与误用情况,指出葑田的含义逐渐脱离原境,成为留淤成地的手段。南方低湿地耕地化的现实最终塑造了水环境格局,也塑造了人们对葑田的认知。在评议阶段,李大海老师强调了明确研究目的、加强文章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凌滟老师指出,在分析材料之前应明确其社会经济背景,并就学术史脉络、史料解读、写作逻辑等方面提出建议。

       邓雪琴同学以明代陈孝女形象的塑造与变化为题,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还原陈孝女形象在明代的变化过程,解析背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理解明代地方士大夫、家族、信徒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提供新的视角。张澍老师指出了论文中摘要等部分文字表达和行文顺序上的缺点,并提到在学术史部分的最后应当对话已有研究,明确自身研究的突破和意义。时坚老师提醒应注意史料引用的问题,且认为将家族祖先和孝道典范两个存在一定重叠的身份并列存在不妥。吴滔老师则建议将论文论述的重点从陈孝女形象的变化转向魏校毁淫祠时有破也有立,会使得这篇文章更具研究意义。

       张文馨同学的论文在梳理《兴都志》《承天大志》《(万历)承天府志》三本方志纂修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体例差异的缘由,探讨了不同的修志目的如何影响志书编纂体例的设计以及方志纂修情况对承天历史变迁的反映。时坚老师和张澍老师指出了文章在摘要与学术史写作以及引用史料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该将承天府的变迁问题作为文章的研究展望部分。吴滔老师则指出文章需要进一步处理兴都留守司和承天府的关系。

       王锡钦同学的论文关注了明清两代余姚灶课在赋役制度变迁背景下“课税客体”的转变,重点梳理了余姚盐场的虚报丁额问题在明中后期随免田法实施而逐渐产生,至清代摊丁入地改革而被解决的过程,并探讨了余姚盐场在摊丁入地之后因迫于滨海沙涂坍涨不定的性质而采取的丁田二元征课体制。李晓龙、吉辰与叶磊三位老师指出文章在学术史方面仍需补充,以及在征引史料时还需注重其史源。

       孙悦淇同学的论文以咸丰、同治年间广东潮州地区方耀的潮普营为研究对象,探究潮普营的组织形态、军纪、武器装备和军费,最后分析方耀如何通过潮普营在地方上树立权威和扩张势力。在评议阶段,李晓龙老师提出研究问题要与学术史有所回应,同时要关注研究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军费筹措的来源问题;叶磊老师认为可结合湘淮军加以研究;吉辰老师则提出,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体现潮勇整体特点。

       蔡粤虹同学的论文以晚清南洋大臣刘坤一派遣的首批留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留学轨迹与归国经历,剖析该群体政治态度的发展过程,尝试丰满晚清留日学生的群体形象,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在个人视角下所呈现的独特面貌。在评议环节中,李晓龙老师和叶磊老师指出论文在问题意识与史料解析上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主体的群体联系与归国任用程序。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所有评议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打分,共同评选出了本次论坛各奖项的得主。吴滔老师为获奖同学现场颁奖,并鼓励大家在学术研究中精益求精、不断虚心求教,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