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系主任吴滔教授在海琴6号A326向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和粮食安全问题”。
本主题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问题的论述。近期,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出版,科学地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老师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文刊登在《求是》杂志,是对中国农耕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概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本次课程,吴老师主要根据上述文章以及论三农问题的文章《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结合中国古代灿烂的农耕文明进行讲述。
吴老师首先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德·希·珀金斯的问题引入。早在50多年前,珀金斯就提出,中国在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七十的播种面积上养活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当时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印证在中国提粮食安全问题是有深厚历史基础的。
纵观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从战国到秦汉,铁器的推广有跨时代意义。汉唐时期,从直辕犁到曲辕犁生产工具形制的演变,也体现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但宋代以后,中国传统农具基本上缺少大的革新,只在某些特殊农具上有所发明。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四要素中,中国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和土地的投入。土地的投入通俗地说就是扩大耕地面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移民运动,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至清中叶已达12亿亩。而劳动力投入最主要是通过缩短休耕期,来提高粮食产量。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在耕地上投入的人力也不断加大。
其他提高单产的途径还有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资本投入很难看到踪迹,即便有也多体现为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新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和美洲作物等进入中国,至于耕作制度的改进,仍然是通过不断缩短休耕期、投入劳力实现的。
随后,吴老师讲述农业生产的条件。他依次介绍了温度、湿度、生长期、季节性、水利、耕作制度等对农业的影响。其后讲解了耕作技术的演变。耕作技术从最粗放的撂荒转向轮荒,再转向连作(轮作复种、间作套种),逐渐形成北方旱地农业“耕—耙—耱”的体系和南方稻作农业“耕—耙—耖”的体系。
在中国古代,也有利用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传统,但便于推广的技术大都跟人力有关。为增加耕地面积,出现了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的现象。与水争地的案例有围田、柜田、架田等,与山争地则以梯田为代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述。
总体来看,中国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依靠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吴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结语,重申“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号召我们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