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上午,在吴滔、李大海、李晓龙、詹镇鹏、李骛哲、杨晓东、凌滟、李廷青等老师的带领下,2020级本科生继续开展实践教学。师生首先前往韶关市张九龄家族墓地进行参观学习。下车后,吴滔老师向同学们讲授了中国古代的丧葬传统以及家族墓葬形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张九龄的重要贡献,同时提示大家在今天的考察中,要特别重视观察和阅读各类碑文。在经过桂阳郡夫人(张九龄之妻)之墓时,吴滔老师又针对同学们提出关于张九龄夫妇墓葬位置不同的问题,结合历史时期当地女性地位等情况进行讲解。在张文献公祠(张九龄的纪念建筑之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祠堂内的碑文进行仔细释读,各位老师也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疑难。通过老师们的指导,同学们对于田野调查所需的相关技能有了一定认识。
之后,师生前往韶关市博物馆参观。该馆收藏陈列有韶关出土的历史文物、革命战争年代遗留的革命文物等一万余件藏品。在馆内,师生通过参观韶关古代历史文化陈列、馆藏陶瓷厅、韶关工况文化特展等展厅,对韶关的初建、其政治与经济演变以及其重要的地理与交通条件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观北伐战争特展,同学们对北伐战争也结合此前通史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再次以时间为脉络进行复习。第四大组第11小组在此处进行了“韶关军事北伐及抗战研究概况”的作业报告。他们围绕“北伐中的韶关”、“抗战中的韶关”以及“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思考”对该主题做了展示。吴滔老师和凌滟老师进行了点评。吴滔老师指出,学术史整理应该围绕自己的问题意识去展开,并强调,南雄虽然是韶关的一部分,但是有自己的独立性,要在空间上进行一定的区分。吴老师还强调,在历史学各个领域的学习中,都要充分认识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凌滟老师则提示同学们,要尽可能将自己具体的研究置于大的学术视野中去观察,避免过于琐碎。通过博物馆参观、同学报告和老师点评,大家对韶关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如果进行学术史梳理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后,全体同学来到了马坝人遗址博物馆,参观了其中展出的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出土文物。马坝人是亚洲地区原始类型早期智人的代表,其头骨是国内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是研究直立人演变到早期智人的过程的重要材料。马坝人的发现,也填补了华南地区古人类考古发现的空白。石峡遗址则存在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5000-4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距今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及晚期青铜文化层,其底层关系与遗迹遗物,为研究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下午,师生转场至南华寺继续考察。南华寺为佛教古刹,坐落在广东韶关市马坝东南郊曹溪之畔。梁天监年间初创,名曰“宝林”。宋代重兴,更名“南华”。又因惠能曾在此驻锡三十余年,故被尊为禅宗“祖庭”。该寺在历史上屡经兴废,今存建筑,除灵照塔外,多为虚云在二十世纪初期主持复建。 首先,杨晓东老师引导同学们顺次考察了陀罗尼幢、三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等寺内主要构筑与各堂尊像。炎炎烈日阻挡不了同学们学习的满腔热情,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解决疑惑,获得新知。经过老师的讲授,大家对塔、幢等佛教构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前日参观光孝寺、六榕寺时对佛寺建筑空间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传统伽蓝空间的知识。并以六祖慧能生平、禅宗宗派发展为主线,理解唐宋汉地佛藏文献系统、僧团组织的发展过程。吴滔老师则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南华寺在明清时期与地方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考察中,吴滔老师特别强调了佛寺中祖堂墙上的碑刻、文字的重要性,并带领同学们逐字逐句地解读碑文,身体力行地为同学们展示应该如何利用该类史料。在一块题名为《协力抽资同修》的碑前,吴滔老师与杨晓东老师还就碑文上资助者的名称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同学们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寺院经济体制的实际运行以及佛寺对僧人个人财产的处理方式,也锻炼了自身发现史料、解读史料的实践技能。在此处,第一大组第2小组进行了以“优免权”为题的作业报告。小组成员先是对优免权做出定义,提出他们所采取的定义是广义上的优免权,即历史上免除赋役的特权;接着,对优免权进行了简明的学术史回顾。在此基础上,他们就优免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优免制度的内容、优免群体的分类及优免制度在唐代的作用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结合碑文对南华寺历代僧尼的优免权进行介绍。吴滔老师在报告后指出,做学术要注意分类,告诫同学们要避免把不同的史料划分到同一个概念里。他指出,报告混淆了“蠲免”和“优免”的使用情境,提示同学们在研究中一定要避免用同一个逻辑解释不同的事件。他还建议该组同学将南华寺的碑按年代排列,重点关注明代以后的优免权情况。在老师精彩的现场教学之后,第三大组第7小组的报告于南华寺藏经阁旁展开。该小组围绕“舍利”这一名相,介绍了舍利的含义、种类、与之相关的重要文献,并尝试从从翻译史维度理解舍利及相关表述的转译源流。该小组首先解释了sarīra(梵文中“舍利”一词的单数)的词义,接着介绍了佛教舍利的分类:法身舍利、生身舍利;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在第三部分,杨晓东老师指出该小组参考的《历代三宝纪》错讹较多,需谨慎使用。至于第四部分,老师则指出报告者混淆了 śarīra (C. 舍利, in Sanskrit, a common term for ‘body’ in both literal and metaphoric sense) 与 Śāriputra (C. 舍利弗, in Sanskrit, ‘Son of Śārī’),前者指“身体”,后者是人名。在最后总结中,吴滔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认真准备材料的精神,然后指出外出考察,亦须关注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