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好古,追求真理 | 我系2021年秋季学期实践教学课程总结报告会

       12月12日晚,我系于海琴6号A326举行了2021年秋季学期实践教学课程总结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也作为我系第四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出席本次报告会的特邀专家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张应强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张侃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罗艳春副教授。我系主任吴滔教授、郑哲书记、副主任于薇副教授、主任助理李大海副教授、李晓龙副教授、李骛哲副教授、杨晓东助理教授、李彦楠助理教授也出席了报告会。

       一、于薇老师进行课程总结

       报告会伊始,于薇老师总结了19级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情况。她提到田野实践是中山大学的学术传统和教学特色,本次课程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学系和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在疫情反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老师们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学系也尽力为同学们的课程实践提供支持。在高强度训练和钻研反思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田野日记和报告展示,收获历史实地调研的方法和史学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

       二、“历史地理田野”课程汇报

       接下来,孙文思同学进行了“历史地理田野”的课程汇报。

       她首先介绍了本次考察吴川市梅菉镇的行程,接着以茂名县志图为例对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四个关注的问题:水路交通节点上的庙宇及各类官署材料、贸易网络与市场结构下的官民互动、梅菉社会的基础单元、各式庙宇与不同人群。最后,她从考察方法和考察对象两方面概述了本次田野考察的感悟。

       三、“区域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课程汇报

       其后,凌丽然同学进行了“区域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课程汇报。

       她从“前期准备”、“带着问题走村落”和“构建田野点历史”三部分回顾了本次西樵山田野实践的内容,介绍了本次考察的四个地点:吉水村、民乐、乐从沙滘和逢简村,并以逢简村为代表叙述考察经历,以民乐为代表讲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她由此总结,历史是变化的过程,田野是时代堆叠的呈现。研究历史不仅依靠在历史现场的感知,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地方、人群等的限制,把历史现象放在更为宏观和客观的角度下思考。

       罗艳春老师指出,同学们在田野实践中应努力融入当地风貌,认真感受田野现场。田野实践带来的是在文字史料之外更加立体的认识。他建议同学们更充分利用田野实践中获得的口述史料。

       张侃老师则首先对同学们在田野实践中的进步表示欣慰。接着,他阐明田野实践的意义是认识多面的历史。在实践中,需要勤加记录,逐渐加深认识。此外,他还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维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张应强老师强调,实践教学是走进历史现场的重要途径。他表示,汇报展示中的主题脉络、故事逻辑以及历史文化的层累关系,是形成有机、立体的总结报告的重要要素。他还建议,田野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对于不同时期的制度体系保持敏感,同时也不能忽略节庆和仪式等历史文化材料。

       四、“中国古代遗址考察”学习总结及作业汇报

       在这一环节,六个调研小组就各自的主题进行了细致认真的探究,总结了实践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第一组以《罗香林: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为主题,聂婷婷同学作为代表从“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两方面讲述了本次考察感想。她首先简要介绍了罗香林先生及其师承关系,接着以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为基础对何为“客”家,“客”从何处来两大主题进行探究。而后,她梳理了客家的三个特征、“后罗香林时代”的研究、客家的迁徙路线等线索,并从客家论以及被建构的历史记忆——强烈的中原意识和掩饰性等角度提出思考。最后,聂婷婷同学从王明珂先生提出的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这三个概念,以及彭兆荣先生提出的文化认同观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问题。她援引陈春声教授的研究,总结道,罗香林先生利用族谱资料,构建起了关于客家源流的历史解释,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祖先历史的个别家族故事,深化为有关其源流和种族正统性的族群集体的历史记忆。

       第二组以《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为主题。邓芷芊同学首先介绍了论文作者刘志伟教授和文章主要内容,接着从“蛋民、市场与宗族”、“蛋民与盗寇的双重身份”展开论述,说明“贼”与“民”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往往会随现实情况流动和重建。

       报告完毕后,于薇老师对这一小组进行了点评,指出他们对刘志伟教授的介绍十分贴切,但在展示时需要注意区分引文和解读;同时,阅读刘志伟教授的文章时,也要注意将刘志伟教授文章中抽象出的原理与他的具体研究相结合

       第三组以《何以聚“盗”:南赣》为主题。余鑫诚同学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概述了明代巡抚辖区情形,将明代巡抚制度发展总趋势总结为地方化和制度化,即从中央的派出大员演变为地方的军政长官,从临时性的差遣机构向永久性的地方机构转化。他还从巡抚的设置时间、设置原因、职能、统辖政区、裁撤原因等方面探究了南赣巡抚的研究概况和南赣巡抚辖区沿革。最后,他从“盗民”的产生和谋生角度出发,展示了自己的思考。

       于薇老师提到,设置这道题目是为了引导大家关注历代区域政区层级和范围的沿革,因此在展示中,同学们要注意将史料与田野实践现场有机联系起来。

       第四组以《逃禅》为主题。李铮同学首先分享了田野实践的心得体会,接着对所探究的题目进行了学术史回顾,指出早期南明史研究受时代因素影响,重视明遗民志士的气节研究。近年南明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研究成果增加,逐步向纵深发展。最后,她分析了逃禅这一现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逃禅的类型、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针对第四小组的展示,杨晓东老师谈到,逃禅现象应放在社会史中进行考察,在探究时应慎用“宗教世俗化”这样指代不清的概念。

       吴滔老师则提到,研究逃禅现象时要考虑明清时期佛教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对史料的敏感度以及辨别能力

       于薇老师也指出,同学们仍需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从更多元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第五组以《弗里德曼与中国宗族研究》为主题。段笑童同学简要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宗族的研究概况。接着,他梳理了弗里德曼的学术研究脉络,并以宗族分析理论以及“A-Z”两级模式为例介绍弗里德曼宗族研究理论,从批判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三位此领域的权威学者:陈其南、科大卫、刘志伟。此外,他还以“制造珠玑巷”为切入点,结合田野实践的经历,探究了“入住权”、族谱和宗祠、祖先权力等宗族问题。

       第六组以《“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为主题。陆开成同学首先围绕“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文本出处进行了考察,而后从广州政区、广州刺史入手,介绍了交广分置情况和领郡的变化、刺史制度沿革与广州刺史的演变情况。接着,他探究了城门和三千万所指的具体意义,得出城门虚指刺史上任的结论,并进行了三千万的数额探究、三千万的来源和去向等问题的讨论。最后,他回归文本并进行总结。

       对此,于薇老师建议同学们注意史源学考察,以及模仿《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史学名著进行札记训练。

       杨晓东老师指出了报告中表述方面的失误,提醒在研究中应注意史学表述的严谨性。

       李大海老师则表示,希望同学们加强对“城”的探究以及对文本的语境分析。

       张应强老师、张侃老师和罗艳春老师都对我系将主题报告与考察实践相结合这一创新方法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确田野材料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田野实践与总结报告紧密结合,拓宽研究的深度。

       五、吴滔老师发言

       吴滔老师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历史现场进行学术研究。他谈到,历史现场所带来的冲击力比片段的信息更加丰富,同学们要在学术史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历史,不要局限于书本,应当努力将文本知识与实践感知相结合。吴滔老师将陈寅恪先生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作为寄语,希望同学们增强知识储备,理清学术脉络,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于薇老师向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表示感谢,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并提出在团队合作与学术成长方面的期望。至此,本次实践教学课程总结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