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史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2021年12月4日,在我系指导下,系研究生会组织我系在读硕博研究生前往江门新会,开展研学活动。系主任吴滔教授,系党总支郑哲书记,副主任于薇副教授,高年资教师、东北师范大学的宫秀华教授以及部分教职工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师生们参观的第一站是新会宋元崖门海战遗址。景区内有浩气广场、崖山诗墙、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寝宫、诗碑廊、望崖楼、白鹇亭等多个景点,珍藏展出了遗址出土的唐代古陶、宋代铜钱、宋元兵器以及12块国宝级的古碑等珍贵文物。在参观的过程中,吴滔老师结合景点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讲述了有关崖门海战相关的典故,并带领同学们研读景区中的各朝碑文。
参观完崖门海战遗址后,师生们一同前往崖门古炮台。崖门古炮台遗址,位于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处,建干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于历代加以维修保护,因此比较完整留存。炮台呈十月形,弧长150米,高约6.7米,面海而立,背靠崖山,正面设有24个炮门,上有临海观察走廊。后有指挥台,正中间有“镇崖台”题刻,现存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铸造的三门古炮,炮重2吨。这些火炮铸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曾用于镇守入海口,抵御列强入侵。在参观过程中,李骛哲老师讲解了古炮台的设计构造以及古炮的技术情况,与当时列强的装备进行对比,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晚清中国与列强在军事上的力量差异,意识到政治、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下午,师生们继续参观了梁启超故居和陈垣故居。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建于晚清,包括故居、怡堂书室、回廊陈列室,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梁启超纪念馆位于故居南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兼具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展区中不但展示了梁启超先生自戊戌变法以来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学术界研究梁启超先生的成果,同时也展出了 “一门三院士” 的累累硕果。“一门三院士”指的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兄弟,三兄弟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出了梁启超先生家中的良好家风与传承。
陈垣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晚清时期建筑,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著作无数。曾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抗战爆发后,他留守北平任教,不仅拒绝任伪职、挂伪旗,还教育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以古喻今,抨击敌伪汉奸,要“划忠奸之界,肃春秋之义”,后来被毛主席称为“我们国家的‘国宝’”。
最后,师生们前往了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良溪村里山、水、树木、建筑与古村环境的组合,展现了古村落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专家考证,良溪为珠玑巷移民落籍终点,被誉为“后珠玑巷”。在参观完罗氏大宗祠后,在吴滔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对良溪村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田野考察,并对当地村民罗老先生进行采访调研,了解五部堂的历史渊源。
本次新会研学之旅,所参观的景点自宋代以至近代,既瞻仰了史学大师的学识风采与精神品格,又在参观考察中锻炼了实践调研和剖析历史文化的能力。本次参观在加强师生交流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新会的历史传承以及名人往事,进一步认识广东的乡土文化,指引同学们学会求真务实、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增强对历史学科的热爱,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