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问今,一以贯之|历史学系(珠海)2019级西樵田野考察日志(四)

       

       2021年10月31日是我系2019级本科生在佛山考察的第四天,同学们经过了前三天的走访调查、汇报与讨论,对田野考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一过程,同学们已经逐渐培养起了阅读碑记、族谱的能力,也注意到地形、水系、交通和村落布局等要素对于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性。今天,同学们在李晓龙和徐靖捷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佛山祖庙和顺德乐从镇沙滘村。

       早上八点,同学们从酒店出发,乘车来到了位于佛山禅城区的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一座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庙宇建筑,有“万庙之祖”之称。祖庙布局规整,肃穆庄严,以“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为饰,工艺精美。佛山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初建时名为祖堂,实为北帝庙,曾为当地民众祭拜北帝神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它的主要祭祀活动包括北帝坐祠堂、北帝巡游、烧大爆以及乡饮酒礼等。佛山祖庙被佛山当地人视为福庙,它也曾是士大夫议事决事的中心,对历史上佛山人的日常生活、地域管理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今天,同学们从佛山祖庙西门进入,首先参观了供奉真武玄天上帝的灵应祠主殿,并对其间的陈设分布进行了考察,特别注意到庙中摆放着的明清不同年代的物件。接着同学们来到了祖庙碑廊,通过阅读碑廊收录的大量碑文,提炼和分析碑文所记载的明清佛山历史。

       离开了佛山祖庙后,同学们乘车来到了位于顺德西北部的沙滘村。沙滘村原名沙溪村,是一个深受华侨影响的村落。村内的很多景观都与华侨出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华南地区与海外联系的重要的家具城的所在。

       同学们首先穿过沙滘市场,来到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是由在南洋经商的殷富陈泰倡议、并由陈氏族人集资,仿照广州陈家祠而建。我们在这里了解到顺德香云纱的制作过程,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陈氏大宗祠内研读了两块记载着清代陈氏族人修缮宗祠时出资情况的碑文。在研读中,同学们注意到碑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来自非洲南部地区的货币单位的信息,进而释读出了碑文中粤语发音音译的非洲南部的国家或地区的地名,了解到了当时沙滘村民出洋的情况。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古建筑成群的南村牧伯里和华侨陈泰故居,沿路参观了包括景湖陈公祠、澜月陈公祠、毅轩陈公祠、环翠陈公祠在内的诸多陈氏公祠。通过考察和访谈,并阅读了在村里发现的族谱,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历史与海外华侨尤其是非洲华侨的密切联系。

       下午回到酒店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上午的考察进行了回顾,并结合读本和新发现的文献展开了讨论。晚上七点半,同学们照例在会议室集合,进行集体的汇报和讨论。今天的报告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五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分成了报告组和评论组,评论组需要点评所有报告,并且必须对报告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甚至推倒重来。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代表第三组的余鑫诚同学。第三组以华侨为关注的主要群体,结合历史上佛山与沙滘的经济发展差异,论述了华侨返乡导致晚清沙滘出现第二次祠堂建设高峰,通过宗族进而控制了周围的水道与市场的观点。他们从村民出洋后原有土地可能出现无人耕种等问题出发,探讨了村民与佃农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由第二组的张含星和吴双同学进行报告。第二组首先从冼氏和陈氏两个事例出发,介绍了宗族影响下的冶铁和丝织,从而得出了宗族对商业经营的利益分配和资金筹措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结论。之后他们从乐从沙滘村的著名“桥商”陈泰入手,分析清中后期沙滘的人民如何沿着前人的海上路线走向东南亚和非洲,这些人仍以血缘、宗族为纽带与祖居地保持联系,进而论述沙滘作为一个乡村是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

       最后进行报告的是第四组的包婉同学。第四组聚焦于冶铁业和佛山的发展。首先他们介绍佛山镇冶铁业的历史概况,阐明其对佛山的影响,指出佛山冶铁业带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于是吸引水上人来此营生,水上人又试图通过建设义庄融入当地。最后他们还通过讲述牙人与会馆,来展示清朝佛山商业贸易结构的复杂且已臻成熟。

       三个小组汇报完毕后,第一组和第五组成员针对他们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第一组的同学首先指出第三组的报告具有很强的结合田野考察的意识,但对他们的部分推断并不十分认可,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见解。对于第二组的报告,评论的同学认为该组阅读和征引了大量文献,但所引材料过于宽泛而缺少针对性,难以很好地支撑论断。第四组报告的问题则主要是背景铺陈过多,只关注了佛山碑文而忽视了结合另一个田野点沙滘。随后第一组的同学还向大家讲述了该组所梳理的沙滘与祖庙乃至与民乐、简村等地之间存在关联的历史逻辑。根据考察、口述采访及读本信息,她们猜测来到沙滘新村的居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疍民、逃难者和佃户,随后以黄萧养之乱和市场为切入点,探讨了沙滘、祖庙与民乐等地之间的关系,并以沙滘陈氏华侨为引,进一步说明沙滘与海外市场的连结。

       第五组同学的点评指出了三个小组各有优点,第三组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第二组展开了丰富的田野访谈并利用到报告中,第四组的选题视角则较为新颖。但三个小组由于太过专注各自关注的地域和问题,而忽视了今天的其他田野点,大多都只讲到了问题的某个方面,三个小组的内容实则应该连成一个整体统一来看。

       小组点评结束后,是本系研究生叶琳琳和李娜娜的汇报展示。

       叶琳琳通过结合田野的所得,展示如何解读碑刻。她以《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世济忠义记》、《忠义流芳祠记》三块碑文为例,试图讲述“同一个故事背后的不同故事”,展现了看似内容相近的碑文叙事,如何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书写,而实际反映出了不同的人群意图和社区变化。

       李娜娜则首先根据沙滘的文献和田野所见的地理空间状况,推测沙滘开发沙田的时间在乐从当地较早,但相对于西樵山地区却又年代较晚。接着她尝试探索沙滘的开村时间,并提到水利对当地沙田的重要性,而在此过程中宗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她分析了沙滘村民向外寻求发展的原因以及华侨对沙滘地区的影响。

       最后徐靖捷老师与李晓龙老师针对今天的行程表现、汇报与小组评论等,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建议。

       徐靖捷老师指出本日行程安排颇具巧思,佛山祖庙和顺德建县都是黄萧养之乱的结果,并代表了地方上的两种不同势力。乐从沙滘陈氏就是在黄萧养之乱后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嘉靖年间开始建宗族修族谱的礼仪实践。

       李晓龙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进步,但也指出了同学们仍然存在的问题。他通过指出明清佛山和沙滘所呈现的因商品流通和文化资源不同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社区格局的历史脉络,展示田野考察中如何学会结合有限的文献讲出相对完整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不应简单认为文献读得越多越好,而主要是要学会将文献“吃透”,建立文献之间的逻辑,避免“剪刀加浆糊”式的裁辑文献。田野考察不是仅仅在田野读文献,而是要将考察和文献解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场感体验,要“把心回到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