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韶关|历史学系(珠海)2019级本科“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实践教学日志(一)

        11月2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2021年秋季学期本科实践教学“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在广东省韶关市正式开始。本系主任吴滔教授,郑哲书记,以及于薇、李晓龙、李骛哲、杨晓东、李彦楠、黄海、胡婉茜等几位老师,为该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当日下午,师生参观了韶关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和九龄园。通过对博物馆、革命遗址的考察,大家建立了对韶关历史脉络的初步了解。

        当日考察的第一站是韶关市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人文荟萃,时间在博物馆里流淌,空间在博物馆里浓缩——认识韶关市,就从韶关市博物馆开始。博物馆的陈列以时间为脉络,同学们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认真阅读展品信息,走在韶关的历史长河中,见证这座城市的开创与发展。从旧石器时代马坝人的珍贵遗存中,我们看到了韶关的鸿蒙初开;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与经济演变中,我们认识了韶关重要的地理与交通条件;从唐朝宰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慧能、抗倭名将陈璘等人的事迹中,我们体会了韶关的人文风骨……其间,杨晓东老师带领大家释读唐代海兽葡萄镜,并补充铜镜相关知识,将展品信息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

        第二站,师生来到了北伐战争纪念馆。由于同学们已经学习北伐战争相关内容,所以在纪念馆内自然地结合关注问题,分散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有的同学希望从铸造的墨盒盖子图案了解艺术史内容,有的同学希望通过枪械模型来看军事史,杨晓东老师和李骛哲老师分别在旁指点。同学们通过接触相关珍贵文物,近距离感受到了北伐的艰辛。

       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抗日形势,将省委机关由广州迁到韶关,并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1941年春至1942年5月,粤北省委由始兴红围迁到韶关广东韶州师范学校农场小院。2009年,韶关市政府修缮五里亭旧址,并在旁边新建中共广东省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参观的地方。

        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五里亭旧址,了解了曾经居住于此的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同志故事。1938年,随着中共广东省委北迁韶关,省委电台也迁移至此。1941年,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被捕,中统特务趁机控制江西电台想要取得广东电台信任,在狱中的谢育才得知消息后,经过艰苦斗争,与妻子一起逃脱特务控制,并向中共南委告知了敌人的阴谋,南委随即组织党员干部撤退,然而1942年5月,中共南委组织部部长郭潜未能成功转移,被敌人抓获后叛变。由于他的出卖,李大林同志被捕。危急时刻,李大林同志让妻子将卧室里用来传递暗号的煤油灯熄灭,提醒其他同志。省委电台台长黎伯松同志接收到信号,紧急向中央和南委报告情况,并成功转移疏散了省委电台与人员。在导游的指引下,同学们看到了李大林卧室桌上那盏承载惊心动魄历史的小小煤油灯,从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我党同志顽强斗争、对党忠诚的精神。然后,同学们来到了五里亭旧址旁的历史陈列馆。馆中收藏了中共党组织在南方开展工作的史料,例如当时的报刊、党组织成员的工作证件等,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当地村民和相关人士热心提供的。通过阅读墙上的介绍和历史资料,同学们对当年我党同志在南方地区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了解。

       最后的行程是拜访张九龄墓。穿过狭窄的乡村道路,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自然森林,张九龄墓正坐落在这里。可惜该处没有得到世人重视,参观者少。后经政府重修,重修后墓地最前面是一个小广场,树立着张家始祖张挥和张九龄的石雕。无论是雕塑,还是广场上走廊里挂墙的十几块石碑,都具有明显的现代痕迹。

       我们从旁路上山,一路走到张九龄墓前。山林之中,鲜有人迹,墓的位置也较高,不禁让我们产生敬畏之情。可惜老师们研究后得出,张九龄墓已经完全重修,现在已经看不见之前留下的东西了。不过李晓龙老师带着我们研读了放于墓旁的墓盖,了解了张九龄的大致生平。有同学疑惑墓盖四周的图形是什么,他怀疑这些图形是人像。但是杨晓东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是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神兽是墓盖等墓地物品中常见的图案。

       墓地下方是张文献公祠,祠里有很多石碑,可惜大门封闭,无法进入。李晓龙老师发现祠里有很多重修者不知怎么处理的石碑。石碑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史料,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将这些碑文都转录保存好。

       在今日的行程中,同学们在韶关市博物馆感受韶关的大历史背景;在北伐纪念馆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努力推动北伐战争,建立共和;在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感受共产党人艰苦斗争;在张九龄墓阅读碑刻,学习相关知识,度过了收获丰富,受益匪浅的韶关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