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上午,我系在海滨红楼H605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博士后陈冰老师承接先前的《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讲座,主讲《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简史》。我系党总支万忠娟副书记、助理辅导员许瑶瑶出席本次讲座,2020级本科生参与学习。
陈冰老师综合时间逻辑与社会发展脉络,从中央关怀、交通建设、横琴新区和宜居城市四个维度展开讲述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史。
珠海的发展离不开中央政策的支持。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中央一方面给予很高的改革发展自主权,赋予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所在市的“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以及经济特区立法权;一方面也高度关注珠海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于1984年和1992年两度视察珠海。珠海在中央关怀下,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
交通建设则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珠海多山、多河、多岛的地貌特征,极大的阻碍了城市交通,如板障山曾经是香洲区人民出行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珠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打通地理障碍,板障山隧道、珠海大桥、淇澳大桥穿山跨海,港湾大道风景迷人、车流奔忙,市内交通网不断完善。对外,金湾机场、高栏港、港珠澳大桥等大型项目激活珠海的地缘优势,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为珠海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活力。
新世纪珠海发展的一大焦点,是横琴新区。横琴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经广东省批准成立,紧邻澳门,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尤其对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意义卓然。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成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并实施,新区的建设将为珠海今后的规划发展提供辐射带动作用。
珠海在发展中,贯彻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生态理念。珠海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认可,1998年7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宣布:中国珠海市获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珠海给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万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讲到,同学们将在珠海经历长达四年的学习生活,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关注自己所在的这个美丽的城市,接下来的珠海博物馆参观活动即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珠海的机会。
经过此次学习活动,同学们增进了对珠海的了解,也从珠海改革开放史中,进一步领会马克思所论述的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这个坐落于珠江岸、海洋边的美丽城市更加令我们神往。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珠海曾经的历史,也是现今的珠海为我们提供的便捷的交通道路,文明的城市风貌,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是未来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