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下午,我系在海琴六号A324举行“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传统与学风”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天忠教授主讲,我系党总支郑哲书记、万忠娟副书记与部分师生出席。
郑哲书记首先介绍了曹天忠教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果,对曹教授来我系作讲座表示热烈欢迎。郑哲书记强调,一个学系的历史是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灵魂,历史学系(珠海)作为一个新建院系,系史讲座能让师生更深入了解中山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史,更快融入到学系建设中去。
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正式开始。曹天忠教授指出,中山大学历史系是全国最有底蕴的历史系之一,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往往是关注他者历史,少有关注自己的历史,导致“灯下黑”现象,作为历史学习和从业者,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关起门来讲系史,我们要在学校、岭南地区乃至全中国这三个维度里来考察系史。
曹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大历史系在中国学术史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中大历史系源远流长,承接北大国学门。北大国学门是现代中国有制度的学术形成的标志,中大历史系前辈学者如傅斯年、顾颉刚等都由于种种原因从北大国学门南下,对中大历史系产生重要影响。中大历史系在近代中国学术中处于枢纽地位,是近代学术转型的一大关节。傅斯年在历史系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所,即语言历史研究所,语史所的研究包括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注重对史料的搜集与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制度上与传统学问不一样,传统学问中主要由个人来做研究,而语史所则是要求集众研究,集体攻克一些大难题。语史所对傅斯年后来创办的号称“天下第一大所”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其源头。除此之外,中大历史系对校内其他文科至少有三次重要辐射和影响,除前面所说的语史所外,一次是“现代史学运动”对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辐射,再一次是20世纪八十年代人类学、社会学、法学专业的复办。中大历史系在中国学术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曹教授接下来讲到,中大历史系史学大家云集,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朱谦之、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曾在这里任教;学术流派众多,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主要学术流派。傅斯年是史料派,强调史料即史学,史学就是史料学。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为顾颉刚;现代史学派为朱谦之以及陈安仁。曹教授特别强调了朱谦之先生,朱谦之先生曾担任了十年中大历史系的系主任,开创现代史学派,提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概念——“考今”。“考今”反映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历史的学风转型,历史学由重视古代史研究转向关注现实,直面抗日战争,朱谦之先生可以说是历史系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早期开创者。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是郭沫若、杨荣国。除此之外,中大历史系培养了很多史学名家,如开创南方民族学派的杨成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进行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开放研究以及积极提携后辈的陈胜粦;2000年前后中国古代史学的标杆人物姜伯勤,现在大家熟知的华南学派的陈春声、刘志伟以及贯通派的桑兵、吴义雄等老师。
这些前辈学者给中大历史系留下优良的传统与学风。首先是实证——中大历史系重视史料,并一直在扩张史料的范围,实物、民俗歌谣、诗、碑、图、社会调查、回忆口述、形象史料等皆可用以证史。中大还有“读书法”与查资料方法相结合,以历史学为本位的跨学科的理论方法与途径。曹教授还特别强调,以专入通,以通为的,历史学家以“通”为最高的追求目标。“通”有纵通,横通,旁通,汇通,名实通,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从古到今,由中到外,以专求通,养成通人。中大历史系还有一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学术伦理,强调尊师重道,美人之美,和谐共事。
中大历史系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学风传统,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中山大学是在中西文明冲突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建立的,历史系作为校内一门学科自然会受到影响。二是受国内外重大军事政治变动的牵拉和影响,比如国民革命、抗战、新中国成立等。中大历史系的研究总是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国家发展相适应,如西北史地和南中国海研究与一带一路倡议“预流”契合。三是广州长期的经济重镇以及一度的政治中心地位的孕育。四是受岭南史学学风的制约和影响。中大历史系在学科调整中与岭南政治历史系合并,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最终融为一体。五则是其自身对学术史传承总结的重视,传承教化,方成如今风貌。
讲座最后,曹天忠教授总结道,中大历史系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深厚,特色鲜明,多元、多维共存,因袭前人优秀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多个学派。
郑哲书记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曹教授的讲座内容十分丰富,将学系传统与师德师风和学风结合,视野广阔,站在全国乃至全球视野看待历史学发展,有利于对科研工作和学系发展方向的把握;同时妙趣横生,包含许多学术闪光点,教人如何做学问,如何思考。通过他的介绍与分析,师生们了解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与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将继续传承发扬前辈学者留下的优良传统与学风,厚植爱校爱系情怀,更好地全面践行教育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