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学子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喜获佳绩

       2020年6月,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青年发展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拉开帷幕。我系学子积极组队参与,前往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并充分发扬历史学的专业素养,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提交了主题深刻、资料详实、行文规范的作品。在与全国各高校队伍的激烈竞争中,由我系本科生组建的孤独carry队和鸽王不咕队杀出重围,喜获佳绩。孤独carry队获得主赛单元与专项单元一等奖,鸽王不咕队获得了主赛单元二等奖,我系荣获“优秀组织”称号。

       传统村落是乡土记忆的寄托、乡愁情感的归宿,多代人的记忆与乡愁凝结成特定的乡土文化,形成之后又反馈给村落,成为乡土联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联结逐渐淡化,人们对乡土的印象也逐渐模糊。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探寻如何维系和重塑乡土联结,以内在精神动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孤独carry队由18级本科生李丹波、陈晓祺、邓馨、詹海颖与郑可文五位成员组成,以江门市新会区京梅村为调研地,以蔡李佛拳为调研主题,研究其在乡土联结中的作用。队伍于七月底八月初深入京梅村,寻找蔡李佛拳三代传人、弟子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的口述资料、文本资料与图片资料,并将“碎片”拼接串联,还原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京梅人与蔡李佛拳的故事。

       调研发现蔡李佛拳是京梅村最重要的乡土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京梅村对待祖宗祠堂、族谱的态度。同时,小队进一步探究了当代蔡李佛拳对维系、延续和重塑京梅村乡土联结的作用,联系京梅村人对蔡李佛拳的集体记忆,提出以蔡李佛拳文化弥补血缘宗亲关系在当代社会的淡化问题,从而重聚村民情感的观点。

       由18级本科生胡震鸿、陈煜旻、韦承、唐嘉璇与黄琦泓组成的鸽王不咕队则以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为调研对象,于2020年8月7日入住小洲村,展开了为期11天的口述访谈和实地调研。队伍选取了村内长期生活的三代人为口述对象,此外还引入艺术从业者的讲述作为外部视角,透过内外结合的观察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建国以来小洲村的乡村环境变化。

       调研结果显示,小洲村的“古村落”、“城中村”、“艺术村”三重身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目前,作为“古村落”的小洲村基本得到保护,以“水”为依托的“水神”北帝信仰和“扒龙舟”等传统习俗仍十分盛行。然而近十年来,现代化的发展对传统乡村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随着小洲村的“城中村”化愈演愈烈,“小洲艺术村”也随之衰落。由此,小队呼吁各利益相关方重视小洲村传统村容村貌的保护工作,协调好物质与非物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为中大历史系学子,我们当继承华南学派的传统,怀抱对现实的人文关怀,认识中国的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通过专业研究回应时代课题——以历史诉说乡愁,以乡愁唤醒记忆,以记忆重拾情感,以情感重构联结,以联结焕发乡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