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丨唐际根教授讲座回顾

       2019年10月13日下午,由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学术讲座第一讲在珠海校区图书馆地下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主讲,题目为《文明的密码:三千年前商代古都是如何发现的》。
       唐际根教授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唐教授曾长期担任社科院考古所安阳队队长,主持了洹北商城遗址的钻探与发掘。本次讲座的内容即围绕洹北商城的考古工作展开。

       讲座伊始,唐教授介绍了考古学在“古史重建”中的重要作用。以重建商王朝历史为例,唐教授指出,当面对有限的传世文献(商王朝历史见于《尚书》、《诗经》、《史记·殷本纪》等文献,但内容极其简单)时,考古发现的“地下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考古学来重建商朝历史,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建立完整的商王朝历史编年框架。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通过整理甲骨文所见的商先公先王及序列,使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录的商王朝成为信史。其后,中研院史语所对安阳殷墟展开科学发掘,发现了商王朝的王陵,以实物资料印证了传世文献与甲骨文字中的商王朝。然而,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事后证明主要是商王朝第20位商王盘庚以后的遗存,即只相当于商王朝后期。商王朝前期的历史,后来是由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发现“郑州商城”所填补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普通以“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作为商王朝的前后两阶段。

       1990年代初,唐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的编年框架,并不构成完整的商王朝历史,“殷墟期”与“郑州商城期”之间从文化面貌上看还存在一定缺环。造成这一缺环的原因,是因为其间尚存有一段我们并不完全认识的“商中期”历史遗存。由此,唐教授提出了“中商文化”的假说。为证实这一假说,唐教授在豫北冀南地区展开田野调查,希望发现可能存在的“中商文化”。通过数年的田野作业,1999年,唐教授终于在安阳京广铁路两侧,发现了一座商代中期的古城。古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还发现了仅庭院就达10000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建筑。通过陶器类型学分析、碳14测年以及其它多种证据,唐教授判断这座古城以及城内大型建筑年代为商王朝中期,又由建筑的规范、规格,以及附近出土的精致白陶等,判断该座古城是埋藏在地下长达3300年的商中期都邑。由于古城位于洹河北岸,唐际根将这座古城命名为“洹北商城”。

       这一重大发现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在发现洹北商城宫殿基址的过程中,曾在坍塌的建筑废墟中发现战国豆把,使得城墙的年代出现疑问。唐教授通过细致的地层分析,方确认战国豆把是战国时期人们干扰建筑废墟形成的地层造成的。为确保年代无误,他还使用了两种办法进一步确认洹北商城的年代。首先,将其中一号建筑基址的庭院以平方米为单位划成密集网格,按网格排查出土陶片。结果确认庭院内地面上的出土物均为商王朝中期。其次,基于商人逢大事必杀人祭祀的特点,唐教授带领考古队员在建筑遗存中寻找祭祀坑。果然沿一号建筑庭院的周边,发现40余处祭祀坑。祭祀坑内出土的陶器、玉器均系商王朝中期,再次确认了洹北商城的年代。洹北商城遗址的发掘证实了中商文化的存在,为修正原有的商王朝编年框架提供了坚实的考古支撑。至此,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由早商-晚商,演变成了甲骨-中商-晚商的新框架。这一新的框架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回顾洹北商城的发现与研究过程,唐教授总结道,考古是一段历史面貌重建的过程,既需要专业的学术素养,也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与细心。

       系主任吴滔教授为讲座做点评,他感谢唐教授的演讲,并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唐教授在考古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将考古技术、古代史、历史地理变迁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为往后的历史研究提供帮助。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