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上7:0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教授受我系之邀,在教学楼F204进行一场题为“清代北京的俄罗斯人与中俄文化交流”的讲座,由黄丽君老师主持,各院系师生慕名而来,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刘教授从自己经历的81次田野考察中强调考察方法的多样性,考察者可以利用石碑、口述等材料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而刘教授此次讲座的研究也与过去的81次田野考察经验联系紧密,在长达十年左右的考察期内,刘教授对清代时期定居北京的一批俄罗斯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根据实地考察发现的资料整理了大致的事件脉络。
讲座的第一部分,刘教授先以17世纪中叶一百多位雅克萨人迁入北京的事件为引,提出了本次讲座所探讨的问题:他们到北京后如何生活?给中俄文化交流带来哪些影响?接着指出,这批人进入北京之后,先被编入清朝最嫡系的镶黄旗佐领,即文献中所提及的“俄罗斯佐领”。这种把不同民族的人纳入自己的军队做法是清朝惯用的军事手段,而且非常成功,这批人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就起了一定的作用。定居北京的俄罗斯群体在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便居住在北京的东北角,即现在的俄罗斯大使馆区域内。清政府优待他们,康熙皇帝甚至还干涉他们的婚姻大事。此外,刘教授也指出他们在编入满洲旗后,先后受到满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比如他们的姓氏根据谐音改成了汉姓,宗教上也逐渐背离东正教,婚礼和丧礼也改行中国传统方式。
接著,刘教授主要介绍了这批雅克萨人定居北京对中俄文化交流的影响。首先,他们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他们带来了东正教的信仰与建筑,同时也将汉学带回俄罗斯。其次,他们推动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俄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唯一在中国首都保有使团的国家,这与康熙年间那批雅克萨人迁至北京有着密切关联。
文化上的交流则主要体现在俄国的传教团入驻北京并掀起了中国学研究,这批传教团中还有大量的俄国留学生,中国为加深这种交流,也努力地培养了一批俄语人才。中俄双方这种以传教团为中介的交流也为我们研究清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这一交流的影响在当时中国的“夷夏观”影响作用下有限。
讲座接近尾声,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这批俄罗斯人的最终归宿,清朝灭亡后,他们逐渐散布在中国各地,东正教的信仰也逐渐销声匿迹。而后来刘教授提到的“阿尔巴津人后裔的寻根之旅”也体现了这段历史在当今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面对外院系同学提问的如何将外国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刘教授指出:外语是一门工具,就像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那样,研究历史也应当认识到语言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性,而有这门语言基础的同学就可以尝试对这次讲座的课题加以探索。最后,刘教授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在座师生的期待,希望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清代定居北京的这批俄罗斯人的故事,并在未来可能对刘教授的研究内容作些补充,至此,本次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