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丨徐建新研究员讲座回顾

       2019年11月13日晚18:30,我系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系列讲座暨世界史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在教学楼F403教室进行。本次讲座以“日本的旧石器时代史研究——事件、教训和启示”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主讲,我系李大海副教授主持,各相关院系老师同学慕名而来。

       讲座伊始,徐建新老师从人类起源入手,为听众们勾勒出了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基本框架。他讲到,人类经历了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完全形成的人的时代早期则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此外,他还指出,虽然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对这一时代的分期与特点做出了系统性的总结,但新兴的分子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也正不断对这些传统观点发起挑战。

       之后,徐老师讲述了日本近代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他讲到,近代考古学于明治时期传入日本,受 “万世一系”“天孙降临”的思潮影响,很大程度上被政治所左右,当时的考古学家受制于此,不能自由讨论日本人的起源,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文物分类与鉴定工作,其考古发掘也仅仅上溯至绳文时代。二战之后,随着学术限制的放开与相泽忠洋对岩宿遗址的发现,日本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才正式开始。此外,徐老师还提到了战后日本火山灰地层编年学的发展。在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日本多火山灰土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利有弊,既造就了作为前后期旧石器时代划分标志的鹿儿岛AT火山灰地层,又由于其溶解骨角遗物的特殊性质导致日本旧石器时代考古只能走石器研究一条道路,为后来的造假事件埋下了隐患。

       随后,徐老师将话题回归到了日本旧石器考古的藤村新一造假事件。他指出,虽然藤村造假案对日本前中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这一事件并非世界首例,英国辟尔当人、波兰姆尼科卡造假等事件都是“前车之鉴”。在简要介绍了藤村造假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他分别从日本学界、研究体制、新闻媒体和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全面剖析。徐老师认为,当时日本旧石器考古学界“层位优先于型式”与“不严格遵循类型学”的两大主流观点无形中成为了造假事件的保护伞;而只重发掘却忽视研究、封闭而缺乏积极学术批评的学术体制以及对民间发掘实体缺乏监管同样是问题所在;此外,日本新闻媒体只重快速报道而忽视准确性,为追求噱头而滥用“最”“第一”等词汇的风气以及当时日本由于战后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自负心理都间接助长了造假事件的壮大。

       讲座结束后,面对历史学系同学提出的日本学界学风问题,徐老师指出,藤村造假事件只是日本学术发展中的个例,此后,日本通过对旧有发现的再鉴定与对新遗址的正规发掘,使旧石器时代研究逐渐走回了正轨。他认为,日本学界整体呈现出“严谨有余,对史料过度崇拜”的面貌,长于史料收集而缺乏宏大视野与方法论提炼。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者在心态上分别存在的问题,并警示听众们要扩大知识面,避免落入故步自封和视野绝对化的陷阱

       最后,李大海副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给予徐建新老师的讲座 “一场交叉性学习”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既能让人快速且饱满地了解日本旧石器时代的历史与研究,又能让听众们跟随徐老师,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全面看待造假事件。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