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4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满语与清史研究工作坊”在珠海校区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邀请了20余位名家和青年学者,会议围绕身份体制与社会秩序、商业、信仰与地方社会、族群关系的互动与交融、边疆与外交、物质与满文词汇的概念史等五个主题展开讨论。
2日上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定宜庄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近史所刘小萌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学术月刊》编辑周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与各青年学者共同出席开幕式,由历史学系(珠海)黄丽君副研究员主持。
周奇老师作为开幕嘉宾,提及参会缘由与他近年来关注新清史论述,组织边疆主题会议的经验有关,并指出边疆研究、满族研究可以改进旧有的中原史观,从更多元和新颖的角度认识传统中国,也将带来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
吴滔教授继而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满语是明清史研究的利器,对历史语言的重视也一直是中大的学术传统和培养目标,期望本次工作坊能加强学者间的交流合作,推进满语与清史研究。
第一场报告中,三位学者围绕身份体制与社会秩序的主题展开报告,本场主持人为本系副研究员李朝凯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李典蓉老师结合满语与法制史研究面向,探讨清初“光棍例”的成形过程。通过解读大清律集解附例等满汉文献,李典蓉老师强调明清“光棍例”的性质并不相同。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邱源媛老师向与会学者讲述清前期宣化府旗、民争水案的例子,分析旗民复杂多变的身份认同与利益竞逐的关系。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立群老师则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河北省档案馆的资料,于“旗地变民”的大背景下,考察了获鹿县皇庄庄头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第二场的三位报告者主要关注“商业、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层面议题,本场主持人为本系副研究员阮宝玉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的顾松洁老师通过梳理丰富的原始史料,试图复原十八世纪末珲春地方复杂的商业活动的部分图景。台湾大学的蔡松颖同学则利用数据建模,分析清代归化城中的山西商人群体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位居地方社会核心的行社进行历时性统计。李朝凯老师以同治年间台湾戴潮春事件为例,探讨清代彰化地区的文昌信仰与秩序空间的建构。
下午的第三场报告聚焦于族群关系的互动与交融,本场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马子木同学。黄丽君老师将乾隆皇帝民人嫔妃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嫔妃的位号、入旗途径、子嗣以及姻亲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原了民人嫔妃入宫的面貌。阮宝玉老师则考察明清漕粮运输组织从卫所到漕帮的变化,分析在漕运卫所民化的过程中,八旗组织在漕运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暨南大学的梁敏玲老师则从两无羁管、出旗为民等面向,探讨清代广州旗民关系的复杂情况,同时讨论制度和社会变迁下满洲、汉军与普通民人三者的互动关系。
第四场报告进入到边疆与外交的界域,本场的主持人为蔡松颖同学。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副教授许富翔老师以《蒙古守正武学堂崇正学堂沿革规则》为中心,通过文本的对读,理清了清末喀喇沁右旗的蒙汉关系,以及日本势力在蒙汉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马子木同学则将目光投向了中亚地区,从情报收集、外交经验、边政决策等角度讨论乾隆朝与杜兰尼王朝的权力博弈,并进一步探讨乾隆朝外交体制的运作。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李升洙同学从突发的越境事件讲起,回顾了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鸭绿江地区盛京、吉林将军辖探查中朝边界的始末。报告结束后,在场学者就报告主题进行了提问和热烈讨论。
11月3日上午9时,“满语与清史研究工作坊”系列报告进入第二日的日程。本日上午进行第五场报告,主题是“物质与满文词汇的概念史”,会议由顾松洁老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蔡名哲同学分享他对“满人淳朴”此一研究概念的多种解释,认为解读史料时,不能轻易将“满洲淳朴”的概念简单理解为满人渐染汉习后走向堕落的结果。香港大学博士生周乘怡同学介绍满汉姓名互译中的一些现象。她的研究案例来自“1368-1949年中国东北地区非汉族群名字语料库的构建与分析”项目,藉由收集东北地区的满汉人名资料并筹建数据库,为学者提供量化分析的工具。台湾大学的鹿智钧同学梳理不同时期的满文文本,发现“风俗”的满文译词经历几番转变,藉以考察反思风俗、习俗等社会文化史等概念,以及满人对汉文化的隐晦态度。最后,本系副研究员张学渝老师探讨西南少数民族的“火草”观,进而考察明代的云南地方官、清宫满文档案与近代植物学家转译火草词汇背后的不同概念。
在提问环节,李典蓉老师率先提出疑问和建议。她赞同蔡名哲同学的观点,认为满人确实借鉴儒家概念构建自己的文化,并建议周乘怡同学从唐宋以来音韵学的角度丰富满人姓名的转写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李典蓉老师建议鹿智钧同学可以从蒙古文、藏文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角度寻找更多“风俗”观念的线索。最后,李典蓉老师也提醒张学渝老师注意北人来到南地后对当地物产的认识和评估。
结束最后一场主题讨论后,本次会议进入了综合讨论的环节。梁敏玲老师先针对4日广州满城考察行程介绍基本路线与注意事项。接着,黄丽君老师担任主持人,邀请几位参会学者发表与会感受。邱源媛老师指出本次会议在两条脉络下进行,一是2011年定宜庄老师与刘小萌老师筹办的满学研习营的基础,二是北方和南方两种明清史研究路径对话的机会。她期许这场南北对话可以持续下去。接着,阮宝玉老师也分享其观点,认为在制度史的基础下,研究者如何更好地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是我辈必须共同面对的学术课题。马子木同学则认为中山大学向有西域-南海研究之学的研究传统,此次会议颇具继承、阐扬此一传统的意义。周奇老师则提醒研究者写文章需有以小见大的功夫。社科院的刘小萌老师强调研究没有特定的范式,史学研究方法应具有多样性。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定宜庄老师表示此次会议促进了南北清史研究者的交流,也期待年轻学者之间可以更多的往来,将满学研习营持续办下去,满学研究得以传承。
3号下午的考察时间,与会学者与评议老师共同驱车前往中山市参访孙文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并在馆方的安排之下,进入尚未开放的翠亨村区域,藉此了解孙文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外。透过实地走访,学者们更具体深刻地了解清末反满势力与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海外华侨势力以及会党组织之间多维复杂的关系。
11月4日,与会老师与学者再度驱车往广州考察清代八旗驻防区域。考察的起点始于大德路上的满族小学,一行人途经五仙观,接著访问位于海珠中路上的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午餐之后,继而前往光塔路上的怀圣寺,北走至六榕寺,在参观清朝广州将军府遗址的迎宾馆后,再搭乘巴士前往白云山麓湖的满族坟场。此次考察的路线横跨广州满城中满洲八旗至汉军八旗的地界,这一区域同时也是多元族群杂处之地,怀圣寺从唐代以来就是穆斯林的聚集地,无论是清真寺中的舍地、施地碑,或者是六榕寺中广州将军、广东巡抚的碑刻,不仅为清代的八旗驻防活动留下丰富纪录,也具体呈现出此一区域中不同文化交会融合的独到特色。广州的满族坟场虽是50年代民族政策下的设置安排,但仍保留许多清代古墓,罗列著清楚的旗人家族谱系。从墓碑的形制与内容来看,清代广州驻防家族形态融合著八旗与广东地方文化特色。墓碑也保留不少旗人妇女的姓名资料,深具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