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上海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徐坚老师作客我系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为我系师生带来中国史前沿讲座第九讲——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态:城邦、广幅国家或其他。
讲座由于薇老师主持。在介绍环节,于老师列举了徐坚老师在考古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并提示“城邦”是徐老师关注、思考与积累多年的问题。徐老师则表示,“问题本位”是他学术工作的出发点,自己从事的考古学、艺术史、历史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态”这样的核心问题,尤其需要多学科视角。

演讲中,徐老师首先回顾了学术史,通过梳理近四个世纪以来今人对“国家”的认识,分析目前学界所使用的“城邦国家”与“广幅国家”的概念内涵,指出伦福儒与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国家形态演进模式在具备解释能力的同时,在从小规模政体到广幅国家的切换机制方面、尤其是权力组织与资源分配的形式上,还仍存在更多的讨论空间。随后,徐老师列举“物质”“文献”与“神话”三个早期社会组织形态分析中的常见视角,分析其各自局限,指出通过从文本(text)走向互文(inter-text),还原语境(context)是克服局限的可能途径,要警惕“二重证据法”的简单化运用倾向,应当在真正了解“古史辨”讨论起始阶段话题与关怀的基础上,尝试依托“结构”去理解各类现象之间及其与材料之间的呼应关系。
在理论铺垫之后,徐老师阐述了自己对以往学界普遍熟悉的“三代同期说”中政治主体空间上“共存与重叠”在现实实践形式方面的困惑,提出对先秦时期王朝和国家的“广幅国家”组织方式的质疑,指出“城邦国家”可能是先秦时代更为可能的政治组织形式。无论在口承传统,还是传世文献,或者考古遗存中,都有大量的线索提示城邦制度和文化的存在。新石器到商周阶段各聚落与居住址中一度被忽视或者误解的“广场”空间,官僚行政的记录和空间的缺失等等情况,都应该置于“城邦国家”的情境中理解,而先秦青铜器“威望物”的属性,也是同一“结构”的“功能”需求的表达。在考古发现之外,传世文献也体现诸多“城邦国家”的特质。例如后世描述早商时期不常厥邑,“前八后五”的王都迁移特点,这很可能是“城邦国家”政治生态下共主轮替现象的畸变表达。同样,若从“城邦国家”的角度反思上古神话的生产与层累过程,更能理解顾颉刚先生“古史辨”早期论著对于先秦时代认识上的建设之功。徐老师的讲座揭开了早期中国国家形态多元可能性的冰山一角,他的话题引导大家对既有的认识进行深刻反思。
演讲后的对谈与提问环节中,徐坚老师与于薇老师讨论了先秦文献中“神职系统”普遍存在并显著影响政治生活的现象与“城邦国家”状态之间的呼应问题,回答了同学们从“希腊城邦”、埃及“广幅国家”角度提出的、关于中西上古历史与古典文明间比较分析的话题。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