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henying3 | 发布时间 2019-11-24
2019年11月5日至11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2019年两岸研究生历史人类学田野工作坊”于珠海、韶关、大余等地顺利举行。来自台湾大学历史系、台湾交通大学客家学院人文社会学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十五位师生与我系的十三位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田野工作坊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带队,两岸师生一行先后前往珠海唐家湾及淇澳岛古村落以及南岭地区进行田野考察。
此次田野考察的主题是南岭及其以南地区人与物以及文化的流动和互动。南岭在地理上同时兼具“天地所以隔外内”与“为百粤数千里咽喉”的双重角色,使其在中国的王朝国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刘志伟教授曾在《天地所以隔外内——南岭历史地理研究丛书总序》中写道:“南岭山地既是天地所以隔内外的分界,又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通道,这个区域间的人群和物资以及文化与知识的跨境流动,是形成南岭社会与文化特质的基本动力,也是研究者研究南岭历史与社会的着眼点。在这样一种视角下,南岭就不仅简单地是同一政治体系中两个地方性区域的边界,而是一个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空间流动交叠形成的区域。”
通过为期六天的田野考察,两岸高校的研究生收获颇丰。他们在南岭地区的历史现场积极学习及实践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加深了对于南岭区域的整体性、人群来源的复杂性、物资流动的内外市场、旱路换水路的节点以及佛寺体系的一致性等问题的理解,以“中国”出岭外的视角,重新思考南岭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