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丨陈伟武教授讲座回顾

       11月28日晚,中国史前沿讲座系列第十讲暨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讲座第四讲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0号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战国秦汉简帛文化学研究举隅”,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陈伟武主讲。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系于薇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吴滔教授及本系与中文系(珠海)部分师生也出席了这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陈教授分享了自己辨析古文字材料所得的文化学方面的研究心得;另一方面,陈教授选取了简帛材料中的兵书类、医药类、日书类、格言类等涉及文化学研究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简帛材料,从而引起大家对简帛研究的兴趣。

       陈教授首先探讨了清华简《系年》中的“上帝”合文问题。《系年》共有138支简,记录了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历史,所载史实与《左传》、《史记》等互有得失。陈教授首先回顾学界对于“上帝”合文的看法,随后从自身研究出发,指出《系年》此字应为“央帝”之合文,“央帝”为中央之帝,即指黄帝。

       陈教授随后深入介绍了楚简中“央”字的常见形体,从清华简、上博简、望山简等材料所见“央”字的几种常见形体出发,说明《系年》中“央帝”合文方式与其他“央”字简的合文方式相似,因而容易出现误读。

       随后,他引用《庄子·应帝王》、《汉书·郊祀志下》等传世文献中出现的“中央之帝”、“中央帝”等例,印证“央帝”之说在战国晚期的确存在。

       在考释这一合文的过程中,陈教授引用于省吾先生的观点向大家说明,古文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研究古文字应从字形出发,离开字形易陷入主观臆测,在设定情境的前提下去考释,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

       随后,陈教授以《逸周书·时训解》为例,指出战国时期已有二十四节气之名,但其在历代传承的次序是有变化的。

       在考释这一例的过程中,陈教授提醒大家,古文字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利用常见书,如前述“秋至”之义在《汉语大辞典》中即已有解释,同时,释读简牍材料的过程中应尽量引用时代比较接近的文献,以增强可信度。

       陈教授还以兵书、医药、日书、格言等举例,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文献进行讲解。他首先以周家台秦简为例,介绍简牍中的医药方,随后列举了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指出简帛所见医学史料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之后介绍了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人字篇》、《生子篇》、《相宅篇》等所反映的战国秦汉时人思想,指出文化学、民俗学研究在古文字研究中的重要辅助作用。最后,陈教授列举了银雀山汉简的《要言》、《居延新简》中记录汉代戍卒书信的内容,以及战国秦汉简帛中所见格言、吉祥语等,以古代智慧启迪现代人。

       陈教授的讲座为大家还原了战国秦汉时期简帛文献丰富的文化学面貌,使大家对古文字考释、简帛文化学等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随后在互动环节,陈教授回答了关于传世文献和出土典籍关系的一些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