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丨 张巍教授讲座回顾

       2019年11月29日下午15:30,我系第二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系列讲座第五讲暨世界史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在珠海校区教学楼D20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西方古典学张巍教授主讲,我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本系部分师生慕名前来。

       讲座伊始,吴滔教授介绍了张巍教授的学术背景,对张老师和前来参加讲座的各位世界史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正式开始。

       张巍教授首先勾勒了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的范围:古希腊与先秦比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比较,并介绍了从“间接比较”到“直接比较”中西古典文明的学术史分期。在他看来,这一发展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期由耶稣会士开启,服务于传教宗旨。自利玛窦1583年入华至十八世纪初期,西方古典文学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传入我国,主要通过书面方式进行传播,并由士大夫、知识分子用文言进行转译。张巍教授引用了台湾学者李奭学的相关研究,列举了耶稣会士在华所写或传译的古希腊-罗马故事,包括寓言(如《伊索寓言》)、神话(如荷马史诗)、历史故事(如普鲁塔克)等种类,这些耶稣会士通过文言译文和译名间接地将西方古典文化与儒家、佛教文化相比较; 第二期由西方汉学家引领,自十九世纪初(西方开始设立汉学研究教席)一直发展至今。早期汉学家接受了传统的西方古典教育,以古典学研究为参照系来建立汉学,研究中国。张巍教授提到,李约瑟、何莫邪等人在各自关于中国科学思想的著作中不时以古希腊为参考,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倾向愈发明显。第三期主要则由西方古典学者发起,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倡导直接比较,将社会历史与思想演变相结合。早期先行者以法国古典学家韦尔南与汉学家谢和耐为代表,两者围绕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思想起源与演变展开了直接的对比研究。

       针对第三期的“直接比较”,张巍教授提出如下问题: 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为何主要由西方古典学者发起?在他看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西方汉学至今虽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史,一些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典籍尚未翻译和研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处于基础性的建设阶段。相较而言,西方古典学本身具有深厚的比较研究传统,譬如与近东比较、印欧比较和文化人类学中与非洲、美洲初民社会的比较,而我们也不可忽视当代西方古典学的自我定位,古典学者批判性地反思古希腊—罗马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强调两者之间的“断裂”而非“联系”,并将与其他古典文明的比较作为“文明对话”的手段。

       接着,张巍教授介绍了比较研究中涉及的三大要素:被比较者、比较的框架与比较者,学者们需要在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的过程中避免将被比较者简化、笼统化和均质化,需要顾及每一种文化的复杂性和历史性,更要反对将古代中西文化思想塑造成彼此的反面。同时,张巍教授指出,比较过程中容易产生三种焦虑: 学者对“去专业化”、学科自主性和文化独立性的焦虑。如何排解这些焦虑?张巍教授笑称,不妨从如下四种操作方式当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其一、由一位学者单独进行直接比较研究;其二、两位学者共同撰写专著;其三、一组学者不预设统一的比较框架,各自就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单独研究,将研究成果并置即止,不再进行直接比较;其四、一组学者预设一套统一的比较框架(即相似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分析工具),由学者们两两配对,就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对应研究,再由另一位比较者对研究成果进行直接比较。

       最后,张巍教授讨论了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当代古典学术的意义。他指出,中国的西方古典学者应在接受了国际水准的专业训练后具备国际视野,但这一国际视野不应当把中国自身的古典文明以及古典学术传统排除在外,而要能够批判性地反思习焉不察的西方学术话语,促成中西古典学这两种学术传统和话语系统的相遇和互鉴,并以此来“建设中国的西方古典学”。

       在后续的提问环节中,听众以德国古典学教授穆启乐的论著为例,提出如下问题:穆启乐曾在论著中指出,在希腊史家笔下,分析所述史事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进程的本质尤为重要,相反,罗马和中国史家更注重传达道德垂鉴。那么, 如何理解希腊公元前4世纪史家同样注重道德训诫的现象,该传统自色诺芬时便已开始,在忒奥庞普斯的作品中亦有体现,史家会对历史参与者及其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如何避免将古代希腊罗马与中国古代史学的比较简化、笼统化?第二个问题是,讲座中提及古希腊陪审法庭中证据的运用与古代希腊科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关联, 但对法庭辩论中演说者引用荷马史诗作为证据的做法如何理解?学界往往认为该现象反映了演说者本人及受众对古希腊文学传统的兴趣及认知程度, 却并未将此举与科学思想的发展相联系;第三个问题是,能否将古希腊演说术与古代中国纵横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张巍教授对于以上的问题都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张巍教授的讲座问题意识明确、内容丰富、逻辑缜密、学术立场鲜明, 通过他的介绍与分析,师生们了解了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及方法论问题, 并对这一近几十年来方兴未艾的学术领域产生了更多兴趣, 必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从各自不同的维度与视角为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