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担使命 | 三进坪石——寻访中大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2019年12月20至21日,我系团委组织第四期党章学习小组暨青马学堂成员前往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开展为期两天的校史实践教育活动。这是我系第三次组织师生赴坪石考察。本次活动旨在加深同学们对党的革命历史和抗战时期中大校史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并在深入基层的实践考察活动中培育青年学子的历史学科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帮助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延续中大精神血脉。

       本次活动由我系直属党支部万忠娟副书记、系团委书记黄海老师和我系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2019级班主任张文俊副教授共同带队,受到了乐昌市政府、坪石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乐昌市人民政府邓洪炜副市长、韶关市人民政府李志兵副秘书长、乐昌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李启平、乐昌市档案馆(史志办)陈懿茜副局长、乐昌市博物馆刘钦迟工程师,乐昌市文史专家何昆亮老师、皈塘村党支部李松田书记与我系师生一行进行了考察和交流。

       坪石镇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最北部,岭南山脉的南麓,武江的上游,属低山丘陵地带。历史上曾被誉为广东八大重镇之一,素有“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之称;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活动曾在这里轰轰烈烈开展,如坪石大捷就是1928年朱德、陈毅同志率领革命军队与地方党组织、农民武装紧密结合,胜利粉碎敌人“围剿”的一次人民战争的光辉战例。

       抵达当日晚,我系张文俊副教授为同学们召开了关于中大校史的讲座,详细地回顾了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四次迁校办学的历史,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外部抗战环境等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大迁校办学的原因,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大学子“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如宣传抗日、传播医学知识、发展地方文教事业等等。在讲座的最后,张文俊老师和万忠娟副书记为同学们第二天的考察活动提出建议,支持同学们发挥学科优势,时刻保持问题意识、积极走进基层生活,为坪石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21日上午,活动队伍来到了著名的革命老区——坪石镇皈塘古村进行考察。我系2018级梁曦文同学首先对“坪石大捷”事件和皈塘村李氏宗祠进行讲解报告。皈塘古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1925年,皈塘村成立了乐昌县的第一个中共农会;1928年1月,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参加“湘南暴动”后,在皈塘一带对战国民党军24师,取得胜利。之后,朱德、陈毅等率部在皈塘的李氏宗祠进行休整,并广泛开展革命活动,推动了湘南革命的发展,并为后来井冈山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随后,皈塘村党支部李松田书记带领着我系师生考察了皈塘村旧居和李氏祠堂的实地面貌,并为同学们就坪石大捷的历史进行了生动补充,就当地历史、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解答。在考察过程中,皈塘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给予了同学们很大的触动。

       1940年秋,国立中山大学在时任校长许崇清带领下从云南澄江迁回坪石,并以坪石为中心,跨越广东、湖南两省办学,主要分布在乐昌、乳源、宜章三县。活动队伍先后到达校本部、工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及天文台旧址进行了考察。在参观的过程中,熟悉当地文化的乐昌市文史专家何昆亮老师针对每一处学院旧址,为我系师生讲解了中山大学在坪石地区的的办学历史,并详细地叙述了抗战时期中大先贤“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动人故事。据介绍,在今年八月,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团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多位教授在坪石中山大学校舍遗址开展调研,筹备保护和修缮方案,在旧址设置了涵盖学院标志、校歌校训、杰出师生、档案名册、毕业名册等图像资料的纪念柱,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各学院历史,为此行同学们学习校史及前辈事迹提供参考。

       校本部旧址设置在广同会馆内,坐落在坪石老街,这里也是古驿道行经之处。广同会馆内展示了1941年各学科试题,这些试题无不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抗战局势相结合,理工学科试题更是贴合当时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会馆内还展示了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寻访抗战遗址的图文记录,以及抗战时期中大办校情况的简要介绍,这些图文资料加深了同学们对迁校坪石这段历史的了解。会馆中的两排木制书箱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何老师介绍道,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有21万册中外图书、90万册杂志,在迁徙中共使用了299个木箱装运。抗战胜利后,主持图书馆事务的教授、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四处奔波,最终只抢救回3万多册。在坪石的最后时光,杜定友依然誓死保卫图书,直到1945年8月18日乘坐最后一班火车离开坪石。

       工学院旧址位于三星坪码头附近,如今,茂密的芭蕉林遮盖了工学院以及时任代理校长的许崇清先生旧居的断壁残垣。在这里,何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国立中山大学的建筑工程学系主任卫梓松教授舍身取义的事迹。在坪石被侵华日军围困期间,卫梓松教授来不及突围,坚持不受敌人利诱,最终自杀殉国。

       法学院旧址位于在坪石武阳村,后迁至车田坝。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仍是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法学院旧址中陈列了经济系主任王亚南教授与郭大力合作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片段。王亚南教授将位于坪石的书舍命名为“野马轩”,以一匹野马在原野中成群奔驰比喻个人在群体中按规律自由发展,从而靠近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任教于法学院的著名学者还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梅龚彬等。战火之下,国立中山大学群星璀璨。

       理学院旧址及天文台旧址位于坪石塘口村,何老师重点介绍了由中大天文学者手创的天文台的重要意义。这是全世界在北纬20°附近唯一一座天文台,也是截至抗日战争期间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天文台。中大天文系的科研与教育成果丰硕,即便在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的天文学者也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事业,他们只用很短时间就在塘口村建成天文台,确保教学工作不致中断。挽救中大天文台的关键人物,是当年身为中山大学天文台台长的邹仪新,她也是东亚第一位女天文学家。一座座旧址背后的故事彰显着中大师生在艰难困苦的战火中依旧笔耕不辍的研学态度和积极抗战、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

       在本次考察学习活动中,我系党章学习小组的成员们对我党革命历史和中大抗战校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积极探讨如何学以致用,将所学所获转化为针对坪石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为当地的文化建设事业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在实践中传承先辈意志,报效家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