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吕宗力:欧美汉学中的秦汉史研究

       12月18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吕宗力教授应我系之邀,在珠海校区教学楼H203为师生们带来了中国史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一讲——欧美汉学中的秦汉史研究,本次讲座由我系吴滔主任主持,师生们纷纷慕名而来。

       讲座伊始,吕宗力教授简单介绍了早期欧美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状况。他指出,早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主要来自传教士及其子弟,他们通过在中国内地进行传教而了解中国的历史,并把他们所了解的知识带回欧美加以发展。但同时吕宗力教授也提到这一时期欧美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完整学科,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直到19世纪,随着欧美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加深,再加上当时西方所兴盛的启蒙运动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汉学研究开始成为欧洲高等学府人文学科一门正式的学科,以往对中国的观察和描述逐渐进展为翻译、注释与编排中国的古文经典与历史资料,授课的传教士已成为教授,他们具有西方传统人文科学的深厚功底,因此多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艺术的意义上理解中国古文典籍。

       20世纪初沙畹和马伯乐的文献大发现与欧洲人文科学学术背景的交锋使得汉学研究相对彻底地摆脱了教会势力的束缚,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美国汉学用以史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研究”模式取代欧洲汉学,成为西方中国史研究的主力。

       随后,吕宗力教授讲授了《史记》《汉书》等中国史籍西译这一事件。19世纪中期以来,通过欧美汉学家的陆续译介,从节译、单篇到系列,涵盖德、法、英、俄、捷克等语种的史籍,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魅力逐渐吸引西方读者。沙畹、卜德、华兹生、倪豪士等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书的译著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推广到欧美国家,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发展。

       介绍完史籍翻译的基本情况,吕宗力教授又从简帛研究的角度论述了欧美汉学中的秦汉史研究方式。他以荷兰莱顿大学荣休教授何四维向西方汉学界推介秦简所包涵的丰富历史价值以及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对简帛学的研究为例,强调了简帛研究在欧美汉学中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著作可见西方对中国秦汉历史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对其制度、思想、文化的剖析。吕宗力教授还提供了近年来关于古代中国的英文学问的详细资料,为欧美汉学的秦汉史研究现况进行补充与说明。

       在师生问答环节中,面对同学们对西方学者利用自身经验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文本的疑惑,吕宗力教授指出,中西所处的文化与环境不同,理解和认知也会存在差异,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希望同学们要融会贯通中西两种不同的视角,跳出传统的认知范畴,提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