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史研习营在珠海校区开幕

       2019年7月15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史研习营在中山大学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拉开帷幕。中国史研习营创办自2013年,由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七所国内著名高校历史系(学院)联合发起举办。活动面向全国选拔优秀本科生,一般以十天为周期,包括专题讲座、史料研读、学术沙龙、田野考察等形式。研习营以“合作、共享、公益、传承”为主旨,此前已由各高校轮流承办并成功举行了六届。

       上午的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姚大力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冯筱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吴滔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副教授等本届研习营部分讲座教授及辅导教师出席。吴滔教授首先代表承办方致辞,其后是研习营的发起人代表冯筱才教授致辞。两位都回顾了研习营七年的发展历程,表达通过举办研习营来培养学生中国史研究兴趣的深切愿望。最后,辛德勇教授作为讲座教授代表致辞。辛先生以“太阳底下最有意思的事儿”为题,谈到研习营高密度、多元化学术信息可能对研习营同学在兴趣方面形成的启发,并提出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先思考什么是最喜欢的研究方式,再琢磨并确认哪一种研究方法更适合自己,最终把从事历史研究变成“太阳底下最有意思的事儿”。

吴滔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伯谦教授围绕“夏商周断代工程与近年来古史观的若干问题”,在伍舜德学术中心展开了本届中国史研习营的首场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吴滔教授主持。

       李伯谦教授首先介绍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背景及主要成果:1996年,为利用科技精确断代来解决考古文物年代定位不一的问题,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学科合作的专家组正式成立、启动了对夏商周三代的综合年代学研究项目,致力于构建夏、商两代的基本年代框架;随后发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在夏文化及其年代的确定、商代都城及迁都问题、利用天文学分析古代天象记载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李伯谦先生特别指出,尽管在网络上或是具体问题上大家对夏商周断代工程仍有质疑与认识分歧,但其重要意义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道路,为之后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他认为在学术研究与探索的道路上,不同学者在具体研究时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认识是学术研究的常态。不能因为学术分歧而否定研究本身。对于一些欧美学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质疑,李伯谦先生也简单做出了回应。

       在谈到近年来的古史观时,李伯谦先生重点讲述了夏文化的相关问题以及上古的社会性质问题。在学界探索夏文化的历程中,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及定位问题是不可跳过的一环,李伯谦教授对三种主要学术意见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古史传说体系和上古国家起源的问题上,他又分别阐释了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古国—方国(王国)—帝国”三阶段论、以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神权崇拜”和以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为代表的“王权萌芽”两种起源模式。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李伯谦教授还鼓励在场的后学克服历史研究分散、孤立的缺陷,将文献史学系统、考古学系统、社会学人类学系统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下午三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姚大力教授围绕“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在教学楼C205课室为营员们带来第二场专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冯筱才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

       作为北方民族史展开的地理背景以及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与汉地农业区相对的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不容忽视,姚大力老师依次介绍了两者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策略,并引入美国学者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和詹姆斯·斯科特提出的“佐米亚”两个概念加以阐释。而“中国的边疆”及其定义,则是建立在传统时期广义与狭义“中国”的基础之上。过去对边疆民族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山海经》等神话叙事到行纪-传译体纪事、再到追求政治实用的西北舆地之学的转变,直至洪钧开创现代边疆史地之学,姚大力老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超越传统视野和方法的三个可能方向。在具体运用上,姚老师结合古汉语音韵学与比较历史语言学对词源进行审音勘同,以“铁勒”、“高车”、“吐蕃”的读音等问题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循名责实的操作方法。

       在师生交流环节,数位听众就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其局限与姚大力老师展开精彩讨论,姚老师由此强调分子生物学的作用与成果不可夸大和滥用,不能忽略历史现实妄下论断。

       当晚的营员见面会在历史学系(珠海)会议室举行,往届营员代表郑大超同学首先分享了自己参加中国史研习营的经历和体会,本届营员代表徐伟庆同学随后在发言中对策划者与主办方表达衷心感谢并提出了在后续研习中增进交流、彼此切磋的希望,其他参与本届中国史研习营的各位同学也分别作了自我介绍,同时踊跃交流自身的研究兴趣,现场气氛活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尽管只是第一天,本届中国史研习营却已有如日方升、似潮初起之势,营员们在今日的学习中熟悉了彼此,也为今后十日的共同研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