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汪前进:传闻、探险、转绘与实测

       5月13日下午16:00,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汪前进教授应我系邀请,在教学楼C307为我们带来了以“传闻、探险、转绘与实测——西方东来传教士如何绘制中国地图”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科技史系列讲座第3讲,由我系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汪前进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地图的数理基础——计里画方。“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地图上为使地图图形缩小尺寸正确而使用的一种按比例绘出网格的方法,始于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与现代比例尺绘图法不同的是,计里画方中网格一边的长度常常会在不同的条件下变化。

       接着,汪前进教授为我们展示了《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与马可波罗绘制的欧亚地图与东亚地图,这些地图的地形轮廓与现代地图有很大出入,汪教授指出这是因为早期欧洲人缺乏实测数据,运用传说资料和想象绘制中国地图。

       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来华传教士进入中国,在沿海地区进行活动的传教士为了在中国大陆立足,为那时需要地图的冒险者绘制地图,为此他们进行了沿海的探险活动。也就是说,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是通过沿海探险与测量的方式绘制中国地图的。

       除了探险测量,早期来华传教士的另一个绘制中国地图的重要方法是利用中国地图转绘和借助重要地点测量数据进行绘制。汪前进教授为我们展示了章潢《图书编》中的《舆地山海全图》及王圻的《三才图会》、王在晋的《海国纂要》与南怀仁的《坤舆全图》等著作中的地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图的复杂多元的存留现状。汪前进教授也指出,来华传教士在绘制中国分省地图的时候,采用的是部分测量、部分依据中国原图数据转换的形式。

       转绘的形式也被用在罗明坚《中国地图集》的绘制中,汪前进教授指出《中国地图集》应是依据罗洪先的《广舆图》所绘制,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国地图集》中有一份遗稿为原始地图而非手绘稿图。

       为追溯这幅图的来源,汪前进教授查找了大量典籍,最后在《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一书中找到一幅“辽东边图”,发现这幅地图与遗稿中原始地图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样。由此进行更深的研究后,汪前进教授也发现《中国地图集》与《大明官制》有许多的相同之处。

       最后,汪前进教授结为我们讲解了康雍乾三朝由法国人主导的大地测绘。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就自己的疑问向汪前进教授提问,汪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至此,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使我们对欧洲从早期到近代绘制中国地图的不同方法有所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史和历史地理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