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下午,来自德国的顾斯文教授在珠海校区教学楼C207,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古希腊罗马钱币学的讲座。此次讲座别开生面,观念与实物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多个角度为同学们真实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堪称一场知识的盛宴。
顾斯文 (Sven Günther),德籍西方古典学家,德国美因茨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文版《世界古典文明杂志》(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执行主编,德国雷本斯特钱币协会副主席、日本古典学会会员、军事史研究协会会员、欧洲古代史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经济史、军事史、社会史、铭文学、钱币学等。
讲座伊始,顾斯文教授召集同学们走上前台,近距离为大家展示了若干具有支付功能的媒介物,从古代的希腊罗马钱币,到现代的信用卡、纸币和手机等。他指出,这些媒介物具有类似的支付功能,但并非所有都具有流通职能,可被称作货币,古希腊罗马钱币则是流通于当时世界的货币。
那么这些钱币和现在的货币有什么区别呢?顾斯文教授以8枚钱币为例,从钱币的规格、材质、重量、图像、文字等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古希腊罗马钱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继而,他着重剖析了钱币正反面的图像和铭文信息。出现在这些钱币上的图像多是神祇、英雄人物或城邦、国家的象征物,展现着特定的文化记忆或鲜明的时代特征。顾斯文教授结合其他历史记载,分析还原了这些钱币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现选取部分如下:
如上图,雅典娜是雅典的守护神,同时也是智慧和战争女神,发行于雅典的这枚钱币正面即是雅典娜,而背面则是象征着智慧的猫头鹰。
公元前四世纪末的是亚历山大的征服和帝国建立的时代,上图这枚钱币正反映了这样的时代旋律。钱币正面是赫拉克勒斯神,背面则为右手拿鹰、左手执杖的宙斯,象征着最高的权力,展现着亚历山大大帝的王位继承者之一——“独眼龙“安提格诺斯的政治宣传。
古罗马人认为自己的历史始于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两兄弟建城。因而,两兄弟和喂养他们的母狼成为古罗马的象征。上面钱币正面是带着头盔的女神,背面则为正在哺育双胞胎的母狼以及双胞胎的发现者Faustulus。公元前137年,担任罗马铸币官的Fostulus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家族荣光。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一次对古罗马钱币的探索实践之旅。顾斯文教授讲同学们分成五组,每组分发一枚古罗马钱币进行实物研究。同学们首先需要分析该钱币的重量、材质、铭文、图像、冲模角等基本信息。之后则需结合教室内摆放的钱币展板,进一步了解该钱币的历史背景。最后,每个小组需选出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向大家描述并阐释该小组所考察钱币的基本信息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钱币分发完毕,同学们便纷纷投入到古罗马钱币的探索中。借助顾斯文教授先前所授有关罗马钱币的基本知识,同学们迅速完成了钱币基本信息的分析。但解读钱币图像的意涵和背后的历史信息并非易事。简单的铭文和平常的图像背后,往往关联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所幸的是,在顾斯文教授提供的古罗马钱币展板中,对此有丰富的介绍。同学们手持古钱币,对照着展板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而顾斯文教授则分别加入到各个小组中,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
在展示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介绍了古钱币的基本要素,还原了历史背景,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比如刘陆海小组的钱币图案是萨宾娜和著名暴君尼禄,其特点和罗马雕像上的风格不尽相同,因为其是在埃及发行的,所以会兼用希腊和埃及的风格。苗润武同学提到了古钱币价值的问题,教授解释说当时一枚钱币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今两三千元人民币。而陈泰安同学则透过钱币上女王形象的叙利亚风格,探讨了女王铸造钱币背后的正统性问题,如钱币背面是丰饶女神,象征着即使从叙利亚嫁到罗马的女王同样能为罗马带去繁荣。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顾斯文教授也不时点评并解释补充,现场互动热烈。
讲座最后,张元伟老师代表我系向顾斯文教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说,本次讲座不仅让我们接触到了真实的古希腊罗马钱币,更展现了钱币学研究方法的魅力,令我系师生受益匪浅。古史研究不是拘泥于纸桌和文字上的研究,而是有着多样的方法和路径。钱币学将实物与文献记载结合,综合多方面知识解读还原历史的方法,是古史研究的典范。
钱币学是从文化意义对钱币开展研究的学科。古希腊钱币的铸造大约始于公元前600年,从金银合金钱币逐渐演变为标准化的金、银币,只有部分城邦进行常规或永久的钱币发行。多数城邦从未发行钱币。常见的钱币单位有德拉克马、奥波尔等。罗马铸币大约始于公元前300年,受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人的影响,由早期的铜块、铜条和铜锭逐渐演化而成。阿斯币则以罗马的重量单位——罗马磅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