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我系成功主办第一届拉丁语教学和历史研究研讨会

       9月22日上午,第一届中国拉丁语教学和历史研究研讨会在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合办,旨在集聚国内高校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师,聚焦以服务历史研究为目的的拉丁语教学,讨论共同面临的难题,促进高校之间交流和合作。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吴滔系主任和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彭小瑜主任进行开幕致辞。吴滔主任首先感谢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的大力支持,并对远到而来的各高校的拉丁语教学老师代表表示欢迎。希望今天的研讨会,对历史学系(珠海)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有所裨益,对思考学生培养方案,处理历史学与语言技能的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彭小瑜主任对各个高校学者的参与表示感谢,回顾中国拉丁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国内拉丁语水平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历史学系(珠海)的发展前景。研讨会分为上午、下午分会场。

 

       上午会场的研讨会由刘城教授和龙秀清教授主持,7位与会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和国内大学设有拉丁语课程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本硕学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与世界古代史学生的培养方案。

       首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西方古典学中心范韦理克(Rik van Wijlick)助理教授以李维(Livy)《罗马史》(Ab Urbe Condita Libri)第27卷所述汉尼拔战争中的一段为例,指出英译本将罗马人描述同盟关系的“友谊”(Amicitia/Societas)误译为“条约”(Treaties),以示历史研究者进行古典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最后介绍了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的拉丁语、希腊语标准化考试。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顾斯文(Sven Güenther)教授以奥维德(Ovid)《情殇良方》(Remedia Amoris)中的三个段落为例分享了德国拉丁语教学中的课文讲解模式。这种模式结合语言知识与历史分析,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将学生带入文本的历史语境。

 

       之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熊莹博士介绍“狄金森古典文献评注”(Dickinson College Commentaries)的使用方法,并以奥维德的《恋歌》(Amores)为例介绍评注注释、简介和导读等功能,表示DCC的网上评注不仅具备可靠的学术性,而且大大扩展了古典评注内容与形式的边界,乃至可能带来一场拉丁语教学与学习方法上的革命。

 

       第一场发言结束后,各位与会学者根据前面几位学者的发言进行深入讨论,其中提到当下一些学者研究中使用翻译文本、以文献作为点缀而非论据甚至避免使用文本的乱象。

       在短暂的茶歇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张强教授分享了东北师大古典所的拉丁语教学历史与现状,指出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将经费投入到人才和书籍中,拉丁语除了应用于文献研究外也应用于考古学。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城教授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以历史学与外国语言并重为办学特色的基本情况和2018 年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新方案借鉴和发展广义通识教育理念,兼顾历史学与语言技能学习,注重跨学科的联合培养,为学生今后攻读研究生学位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李慧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绝大多数拉丁语教师采用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诸多局限性,并生动地介绍、演示了适合课时较多院校的“自然”法(Ratio naturae),表示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流畅阅读的习惯,避免逐句翻译,随着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增加,能够以流畅的速度阅读原典,但也对教师、教材和具体教学方式有更高的要求。

       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彭小瑜教授回顾了中国拉丁语教学的历史,探讨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教会拉丁和中古拉丁的误解、教会拉丁的沿革,以及教会拉丁和中古拉丁对中世纪欧洲研究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在场的学者根据四位发言学者的分享各抒己见,研讨会上午分会场就此结束。

       下午,学者们齐聚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滨红楼历史学系(珠海)会议室。研讨会在蔺志强副教授与李云飞教授主持下,11位与会学者结合自身学术背景与教学实践,就拉丁文教学,历史研究等内容和大家分享了个人看法与心得。

       首先,来自中山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六位学者作了发言。龙秀清与陈可风两位教授分别就教会史研究中的术语翻译和以古汉语翻译拉丁文的问题进行探讨。李云飞教授与张元伟博士就主讲教材和铭文等辅助教学资料的挑选与使用,提供经验。接下来,宁宇博士与杨天江副教授分别就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意义,拉丁文在法学教学中的意义作了精彩发言。

 

       在简短的茶歇时间中,各位与会学者就几位发言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简单休息,下午的讨论会继续进行。

       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许明杰副教授、王承教副教授、蔡翼伦博士、包倩怡博士、蔺志强副教授分别就历史文献精读课程中拉丁文文献的使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拉丁语教学实践、初级拉丁语课程设计、二语习得理论带给教学法的启迪、中世纪史研究生拉丁语教学等方面作了精彩发言。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与会学者就拉丁语实际教学的经验和反思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关于如何培养与提高拉丁语教学老师自身技能、如何设置本科生的配套课程、如何加强基础阶段的拉丁语训练等迷思都得到了充分回应。与会学者提及,教学相长,教授同时亦是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专家、高校间互通资源等方式,来帮助提高国内教师的拉丁语教学水平。此外,亦有学者指出,拉丁语作为一门西方古典语言,在教学中也有语言学科的共性。在初学阶段,应让学生们扎扎实实打基础,培养起相当的语感,而后不断重复温习和更新,才能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会议最后,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张强,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彭小瑜致辞,代表与会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并希望研讨会能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越办越好,从北到南,更好地促进拉丁语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并希望拉丁语教学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坚持下去,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世界古代史与中世纪史研究提供更多助力。

      中国第一届拉丁语教学和历史研究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