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李晓东教授应历史学系(珠海)之邀,在教学楼D407为我系师生做了题为“两个古老文明的会意表达——兼论古埃及历史研究之文字考古学方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十讲,也是李晓东教授古埃及文字与历史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张元伟老师主持,我系多位师生积极到场聆听,不少其他院系的同学亦慕名来。
讲座的第一部分,李晓东教授首先结合自己在英国的见闻,为大家介绍了英国博物馆埃及藏品的一些情况,强调了法老权杖上的浮雕对于重建历史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英埃及学合作研究的展望。随后,李教授切入主题,谈及自己对中国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研究,指出文字考古学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老师结合具体例证,为在场师生讲解了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差异。他强调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在构成和内涵上有所不同,表意文字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表达特征,展现着思维和历史的痕迹,表音文字却没有这种作用。古埃及文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反映着古埃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借此可以了解古埃及人的社会习俗、思想意识与现代人的区别。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老师与同学们就“六书与古埃及文字构成手段”进行讨论。他将中国的象形文字与古埃及文字进行对比,指出纯象形文字不可能构成一个文字体系,并分别从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个方面对两种古老文字的造字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和详细解释,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此后,李老师通过“教之同、爱之异、武之道、道之尊”这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了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关于“教”、“爱”、“武”、“道”的造字方式及其所反映的观念同异。例如,表达“武”的古埃及文字形态中体现着一种战争文化和尚武精神,而汉字中的“止戈”组合则蕴含着向往和平的战争观念。
讲座接近尾声,李老师再次强调了汉字和古埃及文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字考古学方法对于古埃及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时下中外许多学者对于古埃及史的研究兴趣渐浓,在此环境下,做好文字考古学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相信文字与研究理论更好地结合,将促进古埃及史研究的发展。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我系师生积极踊跃,就东西方文字所展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古埃及文化是否对古希腊文化有所影响、如何理解楔形文字体系等问题进行提问,李老师给予了耐心细致解答,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