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李晓东教授在教学楼D407为我系师生做了第二场讲座,题为“古埃及考古断代中的逻辑与实证”。本次讲座为“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一讲,由张元伟老师主持,我系多名师生参加。讲座内容主要分为“最简单的断代方法:‘塞瑞赫’与’卡图什’”,“考古与断代:绝对年代学和相对年代学”,“逻辑与实证:古埃及断代一例”三个部分。
讲座的第一部分,李晓东教授指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断代,断代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公元”,但对于古埃及历史的断代来说,找字、找名、找神更为可行。由此,李晓东教授引出通过找“塞瑞赫”或“卡图什”进行断代的方法。“塞瑞赫”是古埃及刻写王名的章纹图案,借由一种古埃及特殊的透视法刻成,前三个王朝都采用塞瑞赫记录国王的名字。自第四王朝开始,法老的名字改用“卡图什”即王名圈书写,圈内有法老的登基名和出生名。每个古埃及法老都有独特的“赛瑞赫”或“卡图什”,据此可以大致确定器物和遗址的年代。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晓东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考古学断代的两种基本方式,即绝对年代学和相对年代学。他指出,绝代年代学的测年方法包括年轮断代、¹⁴C断代、光热断代、天文断代等。其中年轮断代特别准确,但有一定局限性,一般只有在有丰富木材遗存的地区才可运用。相对年代学的测年方法则包括序列断代和地层叠加断代。其中地层叠加断代要看土质变化,但理论应与实际结合。最后,他提醒我们,测年法还可以与文献内容用相互印证。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晓东教授以记载“天狼星偕日升”现象的“象牙牌签”为例,向我们解释了如何为古埃及文物断代,以及古埃及历史断代中往往会出现的逻辑与实证的矛盾。他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论=逻辑,没有理论就没有方向。但绝大多数理论只是合乎逻辑的猜想,远非真理。理论思考百密一疏,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理论大厦就可能顷刻倒塌,逻辑正确未必结论正确,理论说得通未必就是真理。
谈到中国的学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李晓东教授指出,理工科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而社会科学更偏向逻辑,三种理性(人文理性、逻辑理性、实验理性)中,前两者国内做得很好,但对于实验理性,国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仍有欠缺。李教授强调,最好的实验理性精神起源于英国,努力向他国学习是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就古代“天狼星偕日升”现象存世的历史记载、历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视野和方法、古代史乃至历史学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等问题提问,李晓东教授予以详细解答。他强调,未来学科发展将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学科”为中心。史前史研究尤其应以考古为中心,针对不同问题兼以不同方法研究。同时,他还指出“科学无学派”只是“真理与非真理”的问题,认为碎片化研究是研究整体的必经之路,整体建构需要碎片合成。
最后,张元伟老师代表我系师生对李晓东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细致解惑表达了感谢。至此,李晓东教授有关古埃及文字与历史的系列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