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在我系的热情邀请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老师莅临珠海校区,在教学楼F303为历史学系(珠海)的学子们带来题为“考古学视野下的汉代岭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讲座。历史学系(珠海)的部分师生及其他慕名前来的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白云翔老师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明确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白云翔老师用对比的方法简要地分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以及联系,理清了学术发展史。紧接着,他针对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特点,分别介绍了考古学与文献史学这两条研究路径,并重申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二重证据法”,为接下来的内容做足了铺垫。
进入到讲座的主体部分,白云翔老师首先展示了在岭南地区出土的年代相当于汉代的舶来品,并将其大致分为了金银器、玻璃器、釉陶器、奇石异物等类型,逐一地向同学们介绍要如何从器物形态、装饰图案、组成成分等方面推断出这些舶来品原产地,大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接着,白云翔老师带领同学们转换视角,将目光转向汉代疆域以外、主要是中南半岛上发现的属于汉文化的遗物。通过对地理位置、交通航线的分析,白老师提出了中外关系的种种可能,引发了在座同学们的思考。除此之外,在介绍考古发现的同时,白云翔老师还不忘列举出大量传世文献中关于海上交往的记载,通过文本分析与出土实物的比较,为同学们勾勒出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轮廓。
讲座接近尾声,白云翔老师从全局上比较中国的海上贸易与陆上贸易在主动性上的差别,并再次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从以民间贸易为基础,到官方和民间并举;从单纯的贸易之路,到成为中外的人员交往之路、商品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最后的提问环节,白云翔老师还对提问者的疑问一一做出了详尽的解答。
白云翔老师在讲座中为我们讲述的如何从考古学视野下分析早期区域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据悉,历史学系(珠海)正是中山大学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重点发展的新建院系。白云翔老师在讲座中曾说到:“学问是时代的学问”。那么,将世界史作为主攻方向的我们更要努力钻研,做到尊重过去、服务未来,为时代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