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李朝凯:来自域外的声音——朝鲜使节述说的“中国意象”

       12月25日上午,历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李朝凯老师在教学楼F305为同学们做了以“来自域外的声音:朝鲜使节述说的‘中国意象’”为题的专题演讲。我系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师简介

       李朝凯,我系特聘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台湾史。

讲座内容

       李朝凯老师首先从过来人的角度,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并提出历史研究者需要有三种特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对学科的持续兴趣、至少应当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能力。接着,老师通过介绍21世纪明清史研究趋势、学派代表的大致情况,指出了明清史不同研究分支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说明这次的演讲主题包含了其中的社会文化史以及跨国史等两大研究趋势。

      李朝凯老师指出明清史研究不仅要翻阅本国的档案文书,还要参考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域外汉籍文献,并由此引出了《燕行录》这些记载朝鲜使节在华见闻和感想的史料。透过充分利用这类域外汉籍史料,从东亚文化圈的广阔视角研究历史,会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他列举了《燕行录》中一些关于朝鲜人的“尊周思明”心理的小故事,并藉由这些生动有趣的事件,反映出当时朝鲜使节对清帝国从强烈排斥到和清帝国士人“笔谈”交流的转变。接着,李老师更向大家指明了域外文献的史料价值——记录失载的轶事、保存失落的历史细节、留存消逝的文献。

      李朝凯老师进一步以“朝鲜使节眼中的台湾生番面圣”这一具体主题,为同学们演示如何综合运用域内、域外文献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李老师分为“台湾与朝鲜的文化交流”、“进贡与领赏”、“台湾生番的文化体验”三个主轴,将不同的史料细节有机串联,并以此勾勒出清廷与台湾原住民之间的文化联系。同时,他还不忘提醒同学们,由于语言层层传译的缘故,在利用域外文献时也要注意辨别史料的可信度。

      最后,李朝凯老师对他所运用的方法论做了一个精炼的总结:“将周边各国的书写文献视为重要研究对象,透过切换至东亚区域间的联系与变迁的研究视野,并结合传统历史文献,以形塑更为立体、细致的明清史。”

讲座总结

      李朝凯老师幽默的话语、生动的讲述方式使本次讲座在严谨专业的基础上不失轻松愉快,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史的了解,我系筹备和举办了多场中国史主题的讲座,并邀请我系数位特聘研究员根据自身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专题报告。这些讲座和报告极大地拓展了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给予同学们广泛汲取治学经验、深入学习研究方法的机会。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不负厚望,以新视角看待历史,在专业领域有所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