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见微知著,滴水藏海——记杨肃献教授“关于世界近代史教学与研究”系列讲座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有关世界史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近日,我系特邀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肃献先生,为我们做了有关世界近代史教学与研究的系列讲座,分别以“从图像看法国大革命”、“近代欧洲史学的古典学术背景”、“古宪法论与英国的政治传统”和“启蒙、理性与现代性:启蒙运动的现代诠释”为主题,于11月22日、24日、29日与12月1日开讲,我系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本次系列讲座活动。

01 从图像看法国大革命

     11月22日晚,杨教授以“从图像看法国大革命”为题,从六个方面阐释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为我们展现了那段黑暗未去,曙光微升,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革命特色”、“革命符号”、“革命与节庆”、“革命的正义性”、“革命与日常生活”和“艺术与宣传”,这六个方面配置了详实的图片资料,生动体现了看似平静的历史进程中汹涌的革命暗流是如何汇成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车轮轧轧向前,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02 近代欧洲史学的古典学术背景

      11月24日的讲座,杨教授以“近代欧洲史学的古典学术背景”为主题,分了三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围绕“历史如何真实”来讲述。他指出,历史家的职责是记录历史真相和事实,并说明了欧洲近代史学的目光从记述当代人事转向古代历史,人们对史料的理解也从耳闻目睹的亲历转向档案文书、非文字资料等,历史家必须能够以史料说明史实,并有效运用注脚。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古典学术的发展,古典学术研究的主题是“希腊——罗马文明的精髓及其存在的每一方面”,这要求学者们理解古典学的意义并掌握文字学与经典考证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古典研究与史学新视野,讲述了古物研究的兴起以及历史重建。古物研究扩大了历史学家的知识使用面,使得通过古物来理解历史成为可能,使近代历史学家有信心去书写古代历史。

03 古宪法论与英国的政治传统

      11月29日上午,杨教授在F405作题为“古宪法论与英国的政治传统”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他以近代英国宪政精神引入课题,指出其思想核心分别是捍卫英格兰人的自由权利、制衡原则和中庸精神,并以此为线索,进而讨论古宪法论思想。首先,杨教授介绍了“古宪法论”的意义,并从共同法的思维模式、英国人天然的自由权利、《大宪章》等三个基本点出发展开阐述。接着,他联系《大宪章》与英格兰人对“自由”的理解,介绍了《大宪章》的起源,以及它随着英国现代法律体系发展而不断进行删订,并解读了其中保留至今的四项条款。杨教授分别讲解了十七世纪的宪政冲突和“古宪法论”的发展,十八世纪的辉格派和古宪法论,进而谈到法国大革命、“天赋人权”与“古宪法论”的关联,同时介绍了柏克和《大宪章》的精神以及辉格史观的发展。最后,杨教授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古宪法论”,概述其从“迷思”回归“事实”的思潮。他指出,在宪政得以巩固的政治背景下,学者们开始用更开放的眼光破除《大宪章》的神话,寻求更科学的史学解释。时至今日,尽管《大宪章》的主体已经不具法律效力,但仍然是制衡原则、宪政主义和法治的象征。

04 启蒙、理性与现代性:启蒙运动的现代诠释

      12月1日下午,杨教授在F407为我们进行本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启蒙、理性与现代性:启蒙运动的现代诠释”。

      杨教授从“非理性的时代”入手,用弗洛伊德与潜意识、亨利.伯格森的直觉论与生机论道出“抽象思考不足以把握丰富的经验”这一论断,并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非理性”思潮的影响。然后,杨教授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为例,证明它是“理性精神”沿用至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一种体现。他接下来解说了哈贝马斯和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对启蒙运动与理性精神进行了积极的诠释。他认为,启蒙运动存有其闪光之处,理性亦有可追求之处——它以其宽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族群、宗教和文明,这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后,杨教授对哈贝马斯的另一重要观点——“公共领域”理论进行了解说,认为“公共领域”是“公权力”和“私领域”交界处的中间介面,通过批评形成舆论,进而促成改革。人们在表达、交换意见时,可以保留自主性,具有“解放”功能。

 

      我系本次世界近代史教学与研究系列讲座来到尾声,与杨教授的交流和探讨、与学术的激情碰撞却仅仅是开始。经过这一次系列讲座的学习,我系同学们表示,杨教授的每一场讲座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逻辑明晓,值得回味与不断深究,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体悟。同学们也将基于讲座的带来的深层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启示,不断学习与进步。